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露天煤矿、山体滑坡与尾矿库的风险管理 精选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23-2-23 16:20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3年2月22日,刚过了农历的二月初二,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一家叫新井的露天煤矿发生大面积坍塌,有工作人员和车辆被埋,据初步估算,坍塌长度约400米。目前,已有六人被救,还有49人尚处于失联的状态,现场正在展开紧急救援,综合救援人员利用能够汇集到的设备争取着最大限度的施救。

这是内蒙古的一家露天煤矿。其实,露天是相对于矿井而言的,一般矿井要挖到地下深处,爆破采矿后通过井下的轨道将其运输至井口并通过提升装置将矿石拉到地面,井下的生产过程则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瓦斯爆炸或者冒顶等。而露天煤矿的风险就要小很多,因为所有的矿都是眼前就可以看得到的,很多露天煤矿最初就是在地面之下,甚至踢一脚就能露出来,最初的开采是非常省力的,直接装车运走即可。

阿拉善2.jpg

但是,有矿的地方总是一个有限区域,所以,在地面的矿石被运走后就必须逐渐往下开挖,虽然依然是露天,但是已经从地面最初的海拔不断下降了。一般会挖出螺旋式的形状逐渐深入,运输车辆也会顺着挖出来的边坡开到下面装车再沿着螺旋式道路回到地面。当挖到一定深度后,就会形成一个人工的盆地,周围的山石土方如果没有施以一定固定措施的话,则有可能整体坍塌,将这个“盆地”掩埋,如果此时煤矿里有正在工作的设备设施和人员,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次阿拉善盟新井煤矿事故就是露天煤矿周围不稳定的山体出现移位后在瞬间出现整体下坠造成的。具体的事故报告还需要在事故调查组进一步调查研究后给出。

实际上,看到这次的新井煤矿事故,我们应该想起8年前发生在深圳的那次滑坡事故。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了山体滑坡,虽然和这次的露天煤矿有致灾原因上的不同,毕竟深圳滑坡是人工堆土导致,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当时的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损,事故造成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后续并影响到90家企业的进一步生产。该事故的直接原因被认定为:红坳受纳场没有建设有效的导排水系统,受纳场内积水未能导出排泄,致使堆填的渣土含水过饱和,形成底部软弱滑动带;严重超高超量堆填加载,下滑推力逐渐增大、稳定性降低,导致渣土失稳滑出,体积庞大的高势能滑坡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加之事发前险情处置错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与深圳的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相比,阿拉善盟的这个煤矿很可能是边坡设计不合理,也有可能加入水的因素,最后造成底部不稳。

深圳2.jpg

如果我们再将视线放远些,应该知道尾矿库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在金属矿山采掘矿石并进入冶炼环节后,剩下来的矿渣是巨量的(据我所知有时候一吨矿石只能冶炼出几十克乃至几克的贵金属),那么如何处置剩下的这些暂时无用的矿渣就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已经粉碎到了一定程度,状态极其不稳定,放置的方式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后续的事故。历史上尾矿库崩塌的情况也不少见。2008年9月8日7时58分,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新塔矿区980平硐尾矿库就发生过一次特别重大溃坝事故。事故泄容量26.8万立方米,过泥面积30.2公顷,波及下游500米左右的矿区办公楼、集贸市场和部分民宅,最后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是一起违法违规生产导致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 

山西尾矿库.jpg

从这里看,不管是堆高还是挖低,如果不做预先的处置,都可能造成坍塌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稳固住大自然本来的土石体系,以及因为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而导致的当前状态的改变,最终在生产中保证安全,在安全中不断生产,才是我们需要特别用心的。 

今年初,我们有机会拜访矿业公司,知道大多企业已经接到政府的最新指令,让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希望能够将过去三年疫情耽误的生产损失抢回一部分。想来除了矿业之外,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政策措施。这当然是对的,只是在生产的同时不要忘记安全,甚至更加重视安全,避免因为忙于生产而导致事故发生,一定要成为每个人脑中的那根不断之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377575.html

上一篇:回忆我“被放养”的高等教育岁月
下一篇:岁月流逝,学术不老——怀念王建方研究员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7 吴斌 苏德辰 范振英 周忠浩 姚小鸥 康建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