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教育学六原理
1.安全教育双主导向原理
安全教育学很重视受众对安全教育信息的选择和观念改造的能力,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内驱力以呈现其系统中的主体性。安全教育双主导向原理可以理解为:以教育学的双边性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教育者在安全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将专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素养等教育信息以系统化、有序化的方法传播给受众;同时通过刺激机制,激发教育受众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机,使受众自发产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需求。对安全教育双主导向原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安全教育者的角色能够对整个安全教育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并且通过自身的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其自身所表现出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受众接纳安全知识的程度,因此安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
(2)由于安全教育所产生的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的特征,因此很多人对安全教育活动产生懈怠,主要表现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责任心不强,所以要将安全教育的“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真正的从心理层面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安全教育成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即变被动的接受安全教育为主动要求安全教育,实现从客体到主体的实质性转变。
(3)强调安全教育的内驱动力,通过内在响应的刺激来重塑受众的意识、情绪、行为、态度、素质,使受众认清自身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价值和作用,当员工的内驱力方向与社会所期望的方向一致时,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
(4)安全事故发生的“木桶规律”表明,事故往往在系统最薄弱的地方发生,将该规律运用到安全教育领域,可以形象指安全生产的水平取决于安全技能、安全意识最薄弱的那部分员工,因此安全教育的实施要保证全员性。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与基础,接受安全教育应是每个员工发自内心的要求,只有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责任感得到提升,安全教育才算是有成效的。
2.安全教育反复原理
安全教育的机理遵循着管理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生产过程中的潜变、异常、危险、事故给人以刺激,由神经传输于大脑,大脑根据已有的安全意识对刺激做出判断,形成有目的、有方向的行动。由于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决定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遗忘现象,同时事故发生的偶然性会引起正确反应的消退,导致的后果便是对安全教育信息的错认,因此要定期反复地进行安全教育,以确保受众的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处在正确的反应状态下。人的安全行为、意识需要反复持续的教育刺激加强才能得以维持。对安全教育反复原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安全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起来的动作方式,安全教育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操作,而操作性质的行为需要通过反复的反应前后的刺激形成强化。
(2)安全教育包含安全意识的培养,而意识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刺激才能形成,其形成历程是长期的甚至贯穿人的一生,并在人的所有行为中体现出来,所以只有不断的反复教育才能有助于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3)安全教育反复原理并不是为了巩固知识而进行的单调的重复,而是要将知识概念与多样的实例、环境、情景相联系结合,建构多角度的背景意义,从不同的侧面理解教育内容的含义,以此维持和加深安全教育的刺激。
3.安全教育层次经验原理
安全教育应尽可能地给受众输入多种“刺激”、促使受众形成安全意识、促使受教育者做出有利安全生产的判断与行动、创造条件促进受教育者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安全教育层次经验原理即是从“刺激”的层面出发,强调安全教育信息的传递须在遵循传播通道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从抽象经验-观察经验-行为经验-抽象经验三个层次间的循环。强化原有的抽象经验、观察经验并逐步提升,培养受众正确处理、判断事故及紧急情况的能力,以规范安全行为、塑造安全意识。对层次经验原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多次感官的接触积累才能形成一定内容和层次的意识,保障传播通道的多样性,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2)抽象的经验是诸如安全制度理论、安全操作规程等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信息;观察经验诸如事故记录、教育片观赏等视觉信息;行为经验则是诸如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现场实践操作等行为动作。安全教育的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因此要将所学安全知识转化为行为经验以此对事故进行防范或是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获得行为经验后也并非安全教育的终点,更多更新的具体行为经验还要转化为新的抽象的概念加入到安全教育的内容中去,以此保证安全教育紧跟生产实际,这也充分体现出安全教育作为预防事故发生手段的前瞻性。所以说安全教育若没有从行为经验层次到抽象经验层次的再提升,就不能搭建起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
4.安全教育顺应建构原理
顺应即顺从适应,当社会安全大环境发生改变时,安全教育信息等随之改变,而对于具有经验构成的受众来说,以往的背景经验就可能成为接纳新安全知识的阻力,而克服安全教育和生产操作的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矛盾,也就成为了顺应的过程。安全教育活动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接受。安全教育顺应建构原理,即基于安全教育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改造,从自身背景经验角度出发对所学安全知识建构新的理解,同时保证建构的新的知识体系符合当前的安全大环境。
接受安全教育的受众往往是有一定经验基础或是有相关知识概念的成年人群体,他们在获得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中会被已掌握的技能影响,也会不自觉的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新事物,而因为各人背景不同,看的事物的侧面也不同,那么对于事物的意义也有着不同的建构,受众由于惯性会排斥与原有认知有差异的新信息,甚至引起技能学习的负迁移。所以在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受众的背景经验构成,不能一味地将教育信息填充性地强加于受众,同时也要提升受众的纳新能力。
5.安全教育环境适应原理
适应性用于描述系统内的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的一致性程度。安全教育最终要回归于社会实践,其目标设定、组织安排也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它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安全教育需要迎合社会对于安全人才的需求、教育内容要反映实际生产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与实际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教育结构应与社会产业结构、科技结构相协调适应。社会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内容,安全教育也可称为适应性教育,它是为了员工适应安全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同样也要适应社会当前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家现行法律规范。
安全教育内容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能满足企业目前和将来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对环境适应原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1)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在发生变化。科技水平落后时期,生产操作复杂,因此对人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相应的安全教育主体是人的技能;而当科技发展,机械自动化逐步取代人的操作,安全教育则着重人的安全态度、素养、行为习惯以及文化的教育,即安全教育的主体也发生改变[5]。
(2)现代工业发达、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逐步实现自动化,这些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事故种类、事故原因、事故特点甚至发生规律,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应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6.安全教育动态超前原理
正如一个系统若没有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其系统就是一个封闭状态,最终系统内各有序的环节也会瓦解,因此要不断与外界交流,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命力和有序性。安全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者与教育受众之间的反馈通路使得安全教育持续保持动态性。通过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教育反馈,系统薄弱之处才会逐渐被修复,而安全教育的原理、规律也可以加以从教育实践中升华提炼出来的。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运用以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安全教育能够贴合安全科学发展。
不同的社会关系、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决定安全教育的规律、内容乃至教育性质。从安全教育的角度来讲,安全教育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改变创新。有效的教育活动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满足时代要求,并一定要有超前性,做到用教育引领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大量优秀的安全专业人才、促进安全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徐媛,吴超. 安全教育学原理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9):3-8
吴超,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11): 3-10
吴超, 杨冕. 25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J].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3, (2): 42-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