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系统学基础研究14:负系统学规律概念群定义的诠释4
本文内容源自:
吴超. 负系统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3):1-10.
WU Chao. Negative systematology construction research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3,33(3):1-10.
9.系统的演化性与负演化性的诠释
1)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变化后的系统再也无法恢复原样,称为系统的演化。有些系统的持存性使其看起来在一段时间内好像没有变化似的,但这也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在系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系的情况下,系统演化有时可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系时,系统变化到彻底改变某些基本特征是迟早会发生的,系统最终走向老化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系统走向老化和消亡的变化,就称为负演化。
2)系统演化的类型。系统的演化形式有无穷多种,典型的演化形式分类如,正演化与负演化、周期性演化与非周期性演化、可修复演化和不可修复演化等。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是一直是系统科学的主要课题,负系统的演化规律自然也是安全系统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系统演化的动力和方向尤其应该注意。
3)系统演化的动力。演化动力一般来自系统本身和环境两个方面或是两者兼有之,系统本身的演化动力如组分之间、层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以及规模或结构的改变等;环境动力即环境变化给系统造成的不适应,给系统形成被动变革的压力等。许多情况演化的动力是系统本身和环境共同作用之,如系统内部的主动要求,系统外部的促进,共同推动系统演化;但有时系统自身和环境促进演化的作用也可以是相互抵触的,如系统内部动力促使系统朝着正的方向演化,而环境动力促使系统朝着负的方向恶化。
4)系统演化的方向。系统的演化是复杂曲折的。对于安全来说,系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维系,系统的演化是负演化;当科技和管理水平等得到不断提升之后,系统的演化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系统的安全演化一般都是波浪式演化的,在一定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改善,在一定时期内安全性又可能下降。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但同时也会使人脑能力发生某种退化。
5)系统的消亡研究。现存系统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叫做系统的消亡,现有系统科学主要关心的是系统的生成、转型和发展,很少研究系统的消亡。相反,从安全的视角,研究系统消亡的条件、方式、机制、规律等,都是负系统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10.负系统的状态与形态的诠释
1)负系统的状态是指负系统在一定时刻的各种可以观测的情况、特征,是负系统属性和形态的实时呈现。负系统的状态必定联系着它的负演化,因为负演化是由状态的变化表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不良状态变化的观察、分析、综合来认识系统的负演化过程。2)负系统的形态是指的是负系统在一定时期的负结构和负功能状态。负形态与负状态的区别是,负状态是源于负系统内在结构、机制、性能而表著于外的东西,而负形态是更深入的负系统内在的表达。
11.负系统的内部形状与外部构型的诠释
1)负系统的一般形态有三个层次:负系统的外部形状、内部构形和整体形态。负系统形态的差异性需要从外部、内部和整体多方面去观察和分析,而不能仅从负系统表面形状去看问题。负系统的内部构型是指那些从外部看不见的系统内部负面形态。大量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系统,如产业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军事系统、文明系统等,其形态都不是几何形状和色彩等的形态,其形态都需要依靠人类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感悟得到。2)负系统的外部形状是指那些从外部可以看见的负面特征。一切物质实体的负系统一般都具有可以观察和感知的外部形状,负系统外形直接影响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负系统通过外形接受他物的作用和影响他物,主要通过外形与他系统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
12.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与负涌现性的诠释
1)系统的涌现性是指系统具有它的元素或组分及其总和,但却不具有加和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或者说,系统的诸多组分一旦按照某种方式整合为系统就会呈现出非加和的特征,一经分解为独立的组分便不复存在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整体涌现性。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源于组分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境效应等。简言之,整体涌现性是一种系统效应。2)负系统的负涌现性是指负系统具有负元素或负组分,它们能够产生不具有负加和的负面特征,这种负面特征称为负系统的整体负涌现性。即负系统的诸多负组分一旦按照某种方式整合,就会呈现出非加和的负面特征,一经分解为独立的负组分便不复存在的上述负面特征。这种负面特征一般是指人类不希望的事物,如发生生活和生产事故、出现天灾人祸、发生战乱和瘟疫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