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较早发表的原创成果的被引如何延续?
近十多年在论文和教材专著投稿时,经常遇到编辑和审稿专家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太老了,最好引用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献。有的期刊写作指南甚至将引用新文献作为强制要求提出,在实操上作为判断文章的新颖性和录用标准。
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大都基于这种思维: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前的很多成果都被淘汰了,如果引用很早的文献,说明作者的投稿文章或论著没有新意,不是前沿的东西。因此,不管投稿文章或论著引用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内容,就一概而论把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献给予删除了。这种做法在中文期刊更为普遍,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数页版面如果参考文献引用太多,正文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个人认为,上述这种做法是欠妥的。
西方的学术文化长期以来允许甚至鼓励个人扬名,因而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以原创者的姓名来命名,如以人名命名概念、公式、方法、模型、原理、范式、表格等。在引用这些成果时,读者也尊重和习惯这些表达方式,中国的作者和读者也同样习惯国外的这种表达方式,在表述国外的研究成果时也跟着运用这种方式。有了以人名命名成果的表达方式,一般也就不需要引用什么参考文献了。
在国内,由于个人主义文化多年被认为是不良的文化,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里,还曾经有过发表文章不让署名和不需要引用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以略字省之的一段历史,因而国内以姓名命名研究成果的情况极少,而且许多国人读者对国人自己用姓名命名的成果也不习惯或不买账(尽管接受外国的)。这种情况虽然近年来有所转变,但总的还是没有得到很多改观。
通常真实的研究成果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和使用,即一般是发表或公开了一些年代(如几十年)的成果,如果研究成果没有以人名命名,而数十年前的原创研究成果文献又不能引用,这样新发表的文章就无法反映原创者的贡献了。而有些后来者参考或照搬数十年前原创者的内容在近年发表了文章,反而得到了广泛引用,特别是中国近一二十年来文章数量激增,近十年前后发表的文章比几十年前发表的文章相对被引用率高得多。
举个自己熟知的例子,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一些东西,如当年我们做的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和测定方法、高硫矿石自燃防治方法和技术、化学抑尘剂研发、矿井通风调节方法等,都有一些原创的东西和原始实验数据,并将其发表成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后开始也得到一些引用,但后来人发表了引用我们以前做的实验数据和方法的论文,这些新论文被引用反而更多,而我们以前做的东西也相当于消失了。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后来转变了研究领域,自己也没有把自己的东西传承下来了,这事只是说到上面的问题顺便提一下。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个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当前和未来中国的学者也可以提倡将自己原创的研究成果以人名命名的方式表述;
2)编辑和读者也要鼓励和接受这种以人名命名成果表述方式;
3)成果是否值得以作者命名,当然也需要经过研究同行和时间的检验,其实成果用作者命名也能考验作者的原创判断力和勇气;
4)这种以作者命名的成果表达方式及研究文化,既有利于鼓励研究者提炼科学问题和做出重要原创性成果,又能解决年代久远的重要成果没被引用和参考文献占用论文篇幅的问题,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