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类现象到一条成语到一条安全原理
本文主要内容源于:吴超,王秉,谢优贤. 安全降维理论的深度研究[J]. 安全,2019, 40(11):40-46.
在大量安全工作中,分类、分级、分派、分配、分施、分治、分管、分组、分班、分选、分页、归类、系统化、整理、排列、等等,这些都是多年来安全管理一直在实践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具体见下表的一些应用例子),但却未见有人将这些做法用一条成语或谚语加以精炼和形象的表达,其实这些做法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成语来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上述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成语来归纳大量安全管理的常见做法,其实仅仅是表面现象规律的表达而已。如果从科学实质上来分析,其本质是笔者在文首中的文章提到的,该文章首次将其作为“安全降维原理”的典型应用提了出来。当安全工作者对杂乱无章的人群、物质、事情等组成的复杂危险系统或人事物进行分类、分级等时,就是降低其复杂程度,其科学本质就是降低复杂系统的维度,使处理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容易管理和安全的目的。
从大量同类现象(分类、分级等)罗列,到大量同类现象的表面规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结,到安全科学本质(安全降维原理)归纳,这一过程就差一点安全科学思维,但结果却类似于从“大量称重现象”到“曹冲称象计算方法”到“阿基米德定律”这一过程的巨大差别,即“现象——表面规律——本质规律”的差别。
上述过程描述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表 人因降维与物因降维的应用
类型 | 子类 | 具体举例 |
人以群分 | 人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 人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可划分为心理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与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等,又可细分为负荷超限、心理异常、操作错误与指挥错误等。 |
安全教育培训分类 | 安全教育培训按教育的对象可划分为领导干部的安全教育培训、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转岗及重新上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与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等。 | |
危险作业分类 | 根据不同危险作业类型(如动火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与动土作业等),把危险作业人员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危险作业人员,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等。 | |
岗位安全要求分类 | 一般而言,对不同岗位(如领导岗位、管理岗位与作业岗位等)的人员应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安全职责分配与安全知识技能掌握等),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需分类处理。 | |
安全职责划分 | 就政府安全监管职责而言,交通运输部门(道路运输安全)、质监部门(特种设备安全)、住建部门(建筑工程安全)与公安部门(消防安全)等部门负有不同的安全监管职责;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而言,法人代表、总经理、副总经理、专职安全员与其他企业人员等,或安全环保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等部门负有不同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 |
安全社区分类 | 一般而言,社区的规模与社区居民的安全需求对安全社区的建设要求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可按社区规模和社区居民的安全需求对安全社区的类型进行划分,前者包括巨型、大型、中型、小型与微型安全社区,后者包括高、中、低安全需求的3类安全社区。 | |
…… | …… | |
物以类聚 | 物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 物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可划分为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与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等,又可细分为化学品类、辐射类、生物类、特种设备类与电气类等。 |
生产现场区域划分 | 生产现场区域划分是进行安全目视化管理的关键。生产现场区域可分为作业区域、安全通道、易燃易爆区域与休息区等,以便于针对具体具体区域的物因开展有针对性地安全管理和防护。 | |
危险物质分类 | 危险物质分类存放,可使小范围内的危险物质相同,即降低危险物质的多样性维数,便于对危险物质进行安全管理。 | |
安全标志分类 | 根据安全标志所表示的不同安全意义,我国现行的《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将安全标志划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与提示标志等。 | |
…… | …… |
此外,除上述“人以群分”的人因降维方法和“物以类聚”的物因降维方法外,其实,大量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规范与安全规章制度等的本质作用原理也可归为人因降维或物因降维,具体举例如下:
1)物因降维:①严格工艺技术设备准入,即降低物因多样性维数;②对不符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章规定或安全标准等要求的设施、设备、装置、器材与运输工具等进行淘汰或责令停止使用处理,即降低物因的多样性维数;等等。
2)人因降维:①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等可规范组织或个体的任意行为,即降低组织或个体的行为的随意性维数;②安全教育与安全文化等可使人的安全态度、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趋于一致,即降低人的随意性维数;③严格人员素质准入,即降低人的安全素质维数,等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