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近十年来课题组构建的安全科学新分支

已有 3535 次阅读 2017-4-15 17:05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安全科学, 学科分支, 新学科创建

近十年来课题组构建的安全科学新分支

一、为什么需要创建新的安全学科分支?

安全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安全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崭新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所涉及的领域和范畴越来越宽广。

不过,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安全科学基本是从各个领域遇到的安全问题出发而分散开展研究的,即使在生产和生活安全已经达到较高水准的发达国家,他们对安全科学的研究也基本是处于分散的状态和应用的层面,从创建新学科的高度开展安全学科建设的研究仍然涉猎很少。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与我国不同的奇怪现象,国外有许多知名安全领域学者经常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安全科学方面的论文,但他们所在的大学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安全学科和专业存在,他们都依附于其他学科之中。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主办了国际知名刊物SAFETYSCIENCE,而且该大学教师在其刊物中发表的论文数是世界最多的,但该大学只有一个安全科学研究组,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科学专业。相反,有一些开办有安全类专科、本科或研究生的大学,他们的教授反而没有怎么发表安全科学研究论文,因为国外的安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靠继续教育,专门开办安全类专科、本科专业教育的学校,一般都是教学型高校。

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方面的强势作用,学科建设受到官方的主导作用巨大。一个学科没有官方的名分,就名不正言不顺,就不可能得到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就处处很难;再如,如果一个科学领域没有被政府或官方圈定在规定的体系或目录里面,比如一个学校自己起一个新专业名字和没有到教育部或官方备个案,那即使学生毕业了,其文凭也会被用人单位怀疑是假的,因为教育部官方网站查不到这个专业。

因此,多年来和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学科专业发展都需要名正言顺,得到政府官方的批准和支持,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学科建设的优势,由此也造成了我国安全学科建设和安全类人才教育可以处于国际领先的有利条件

1992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代码620)。其中包括“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安全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5个二级学科和27个三级学科。2009年修订和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安全科学技术”(代码620)一级学科内容增加到11个二级学科和50多个三级学科组成,但许多学科分支的具体内容仍然为空白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正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但其建设过程还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为了填补安全学科的空白和构建新的安全学科,最好的思路是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先把框架搭建起来,即类似盖房先要打地基建结构。

二、课题组十年来在安全学科建设所做的一些工作

本课题组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在安全学科分支的创建及其上游领域的研究开展一些奠基性工作。先后构建了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比较安全学、安全文化学、相似安全系统学、心理创伤评估学、安全规划学、安全民俗文化学、安全人性学等学科分支,并发表了一些列论文。下面枚举一些论文的摘要。

1.吴超. 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及其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 13(3):59-65.

为了揭示复杂系统内安全信息传播的机理与故障模式和发展新的安全模型, 以安全信息认知过程为主线, 以安全信息失真或不对称为问题, 构建了1个包含7个关键事件、6个时间状态、5级信息失真和4级信息传播的安全信息认知通用理论模型, 阐述了模型的内涵、特点、用途分类和故障诊断分析途径, 并由模型推导出1组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新概念, 同时也建立了1种新的安全信息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方法论。结果表明, 该模型对事故致因机理分析、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设计和事故防控等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欧阳秋梅, 吴超. 安全大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模型构建[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 (02): 27-32.

为促进安全大数据共享能力建设,首先, 对安全大数据及其共享的内涵进行分析, 运用文献综述法, 从安全大数据共享的困境出发, 以安全大数据共享观念文化、数据有效性、技术环境和制度政策4个视角归纳出12个影响因素; 然后, 对安全大数据共享机理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 12个影响要素为出发点、安全大数据共享互动流程为路径、共享平台建设为着重点,建立安全大数据共享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可为安全大数据共享流程化提供参考。

3.王秉,吴超. 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创新发展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7,(01):37-43.

为明晰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发展的影响,从而把握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科学研究与发展方向,提出安全数据与安全大数据的概念。提炼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核心原理,分析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研究的影响,构建并解析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调整提出构想,提出安全大数据学的概念,并构建基于安全大数据的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安全大数据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大数据非常有助于研究宏观安全规律,安全大数据学的产生是大势所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安全大数据应用基础与安全大数据应用实践。

4.黄浪,吴超,王秉. 系统安全韧性的塑造与评估建模[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5-21.

为完善安全系统学理论体系,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基于韧性科学和安全系统学,提出安全韧性的定义,并解析其内涵,论述其研究意义。基于此,3个维度构建系统安全韧性塑造体系的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扼要阐释;深入剖析系统安全韧性塑造体系的作用机理,并构建其作用模型。基于系统安全韧性曲线,构建系统安全韧性评估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系统安全韧性曲线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安全系统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系统安全韧性是安全系统学和韧性科学交叉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范式。

5.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生产大数据的5W2H采集法及其模式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22-27.

为从安全生产大数据中挖掘安全规律并最终提炼安全生产基础原理,首先在对安全生产大数据的定义及其内涵进一步阐释基础上,提出安全生产大数据采集的定义,并将其分解为3个过程;然后提出安全生产大数据的5W2H采集法,并对其内涵(采集原因,使用主体、采集者及采集对象,采集数据类型,采集边界,采集时间,采集数据量及其采集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以思维路径为主、过程路径和技术路径为辅,建立安全生产大数据采集的一般模式。结果表明,安全生产大数据采集模式的研究可为安全生产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及其应用提供基础。

6.王秉,吴超,贾楠. 安全民俗文化学的创立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06):1237-1243.

为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发展,开拓安全文化学研究新领域,基于民俗、民俗学、安全文化及安全文化学的定义,从民俗学和安全文化学角度,提出安全民俗文化与安全民俗文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安全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问题。基于此,剖析安全民俗文化学在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安全宣教、安全管理3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安全民俗文化学是安全文化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其作为安全文化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丰富和意义重大

7.姜文娟,吴超. 物质安全评价学的构建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06):1244-1248.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学科体系,有效利用物质本质安全特性,预防和控制物因事故发生,提出物质安全评价学定义,并从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等方面解析其内涵。根据其学科性质,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建立包括物质风险评价理论、物质风险控制理论、物质健康风险评价、物质生态风险评价、物质事故风险评价5个分支的物质安全评价学研究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概述物质危害性辨识-物质风险分析-物质风险评估-物质风险控制四步骤的研究程序,并给出各程序的具体内容及研究方法。所做研究明确了物质安全评价学的基本学科体系,系统化了物质安全评价学的研究方法。

8.杨冕,吴超. 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的构造[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10):2712-2720.

清晰严谨的原理体系是安全科学立足的根本,基于这一认识,梳理安全学的9个核心概念,提出安全学的5条公理和5条定律,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研究不同事故致因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30条推论,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安全学原理系统.结果表明: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科理论从宽泛走向严谨.

9.王秉,吴超,黄浪. 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9-15.

为明晰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特点、结构及信息运行机制,分析安全文化符号的内涵,剖析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构成。根据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提出安全文化符号圈,并构造安全文化符号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安全文化符号圈的"中心""边缘""界限"等特点,探究其围绕"安全、和谐"的运行状态,并指出自我创新等3种创新方式。结果表明,基于安全文化符号的研究方法是安全文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安全文化符号结构。

10.王秉,吴超. 家庭安全文化的建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1):1-7.

为明晰家庭安全文化的理论框架,基于安全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内涵,提出家庭安全文化的概念,分析其内涵、功能及层次结构,并构建家庭安全文化功能的4层结构和家庭安全文化的内在结构。基于此,提炼家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理念和实践理念,并细分为29条具体理念,归类于22个关键要素。结果表明,家庭安全文化以亲情为基础,以家庭安全价值观为核心,以家庭组织体系为主体,具有基础层、意识层等4层功能,由家庭情感安全文化、家庭观念安全文化等5个层面构成。

11.黄浪,吴超. 物流安全运筹学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2):18-24.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促进物流安全研究与应用,开展物流安全运筹学构建研究。通过分析安全科学、物流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等文献资料,提炼物流安全及物流安全运筹学含义,解析其研究对象、目的、核心思想、原理和方法等学科基本问题。然后,论述物流安全运筹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属性,建立学科基础框架,构建物流安全运筹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提出物流安全运筹学研究的6步骤法,详述各程序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物流安全运筹学的理论基础牢固、研究内容丰富、应用前景广泛,将成为物流学、安全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体系的新兴交叉分支学科。

12.王秉,吴超.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J]. 灾害学,2016,(03):190-195.

为建立比较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以推动安全文化学发展,基于比较学与安全文化学的定义,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与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阐释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层次和基准,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对比研究、交流研究与整体研究三方面研究内容,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并分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程序。结果表明: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文化学研究途径,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建构研究可指导并推动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

13.方胜明,吴超. 物质安全管理学学科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5):1-6.

为构建物质安全管理学学科体系,促进安全物质学的学科发展,基于物质学及安全管理学原理,提出物质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分析其内涵及理论基础。依据物质的属性以及与安全的作用方式,将物质区分为致灾物、避灾物和承灾物。对致灾物采用四模块管理法;对避灾物采用过程管理方法;对承灾物采用涵盖技术、日常检修维护、教育培训和环境4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方法。最后结合粒子碰撞模型,证实物质安全管理方法论体系的可行性和协调性。结果表明,物质安全管理学方法论为物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对物质管理措施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14.吴超,王秉. 心理创伤评估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8):40-46.

为弥补目前安全领域中关于外界因素引发人的心理创伤的评估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不足,基于安全科学的视角,提出创伤及心理创伤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基于此,给出心理创伤评估学的定义,分析心理创伤评估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等基本问题,并详细论述心理创伤评估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程序。结果表明,创建心理创伤评估学可为心理创伤的立法、赔偿、治疗、干预与预防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操作方法。

15.王秉,吴超. 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J]. 灾害学,2016,(04):185-190.

为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发展,从符号学和安全文化学角度,提出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基于此,分析安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学科内容,并基于时间维与理论维等5个维度构建安全文化符号学方法论的多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安全文化符号学是安全文化学的具体表达,其作为安全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丰富,学科理论基础牢固,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6.石扬,吴超,陈沅江. 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19-24.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学科体系,从化学角度探究物质致灾的机理,基于安全物质学及化学的定义,提出物质致灾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高度概括并扼要论述物质致灾化学的研究目的、学科基础及学科框架;在此基础上,从致灾物的共性与特性、致灾物质危险性、物质系统风险评价与预测、物质安全原理与措施4个方面,剖析物质致灾化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结果表明,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深厚,研究内容与方法丰富,可作为安全科学及化学等学科体系的新兴交叉分支学科。

17.黄浪,吴超,王秉. 安全规划学的构建及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10):7-12.

为完善安全规划学理论体系,促进安全规划学研究与实践,基于安全科学与规划学相关理论,提出安全规划学定义,并从逻辑起点、研究主旨与研究对象等5方面解析其内涵。基于此,从学科属性、学科基础与学科特征3方面阐释安全规划学基本问题;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2层面论述安全规划学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解析安全规划学研究方法论三维结构体系,提炼安全规划学方法论实践的一般程序与方法。研究结果明晰了安全规划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方法论等学科基本问题。更多还原

18.石东平,吴超. 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16-22.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学科体系,从科学学角度研究安全物质学。结合安全科学学及物质学,提出安全物质学定义,分析其内涵,构建包括安全物质原理学、物质致灾学、物质功能安全学、人物环交互安全系统学4个学科分支的安全物质学学科框架,并详细介绍各分支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物质安全特性、物质危害分析、物质危险性评估、物质安全功能防御4个角度,分析安全物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所作研究明确了安全物质学的基本学科体系,系统化了安全物质学的研究方法。

19.许洁,吴超. 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10-16.

为完善安全人性学科体系,基于安全科学、人性学和系统科学原理,归纳出安全人性学特性、功能等研究内涵;提出由6个维度考量的安全人性学的学科框架和纵向分支,并建立维度关系模型;从历史角度、基本原理与规律、工程应用、所属文化区域4个不同层面建立了相应的学科分支,并枚举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实例;阐述了安全人性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基础。研究表明:安全人性学丰富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构筑了新的人性学研究视角,为具体行业安全人性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0.黄麟淇,吴超.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3):3-8.

为探求安全伦理的普遍性原理,并得出针对具体问题的差异性解决方法,将比较方法学引入安全伦理科学中。在深入研究安全科学、比较安全学、安全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定义,分析其内涵;通过界定安全法学和安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比较安全伦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根据其学科性质,从理论和应用2个角度建立它的学科分支和理论体系,并详细介绍各分支的研究内容;最后,列举、分类和阐述其基本流程、3个基本模式和方法。结果表明,比较安全伦理学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克服了安全伦理学因时空差异性造成的研究中的误差。

21.胡鸿,吴超,廖可兵,易灿南. 安全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03):109-113+120.

深入剖析了安全教育现象与规律,归纳出其"以人为核心"的属人本质属性、源于安全培训实践的显著特征和综合与交叉的学科属性。首先,通过对教育学与安全科学的比较与借鉴,从学科视角提出了安全教育学概念,阐述了其属性、特征、研究范畴、功能及其学缘关系等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其次,在系统分析安全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安全教育学六个层面的基础理论体系,阐述了安全教育学三层次六方面研究内容;最后,根据学科体系划分与构建的原则,参照安全科学与教育科学学科体系,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安全教育学横向与纵向学科体系。

22.易灿南,吴超,胡鸿,廖可兵. 比较安全法学的创建与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1):3-9.

为构建比较安全法学学科体系,以促进安全法学的发展,基于比较学、安全法学、法学和安全学基本理论,给出比较安全法学的定义及其内涵,并构建比较安全法学的纵向与横向学科分支体系。结合比较安全法学的特有空间、地域等特点,阐述其研究的时空和知识维度,以确定其层次、结构、时空。基于安全法的4个方面,提出比较安全法学的研究内容,构建其四维方法论体系,并提出比较研究过程将使用的比较研究方法。最后建立以规范比较为起点、功能比较为主体、文化比较为辅的比较安全法学综合比较路径,以指导和促进比较安全法学研究与发展。

23.吴超,王婷. 安全统计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7):3-11.

基于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统计学原理,提出安全统计学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从统计研究的侧重点、安全系统统计范围、典型行业安全统计、具体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等方面构建安全统计学的分支体系,并阐述各分支体系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安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的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最后,就行业安全统计学、伤亡事故统计学、自然灾害统计学、职业健康安全统计学、安全经济统计学和安全社会统计学进行实践研究,阐述安全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

24.吴超,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11):3-10.

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和大安全的视角,论述5类安全现象、安全规律和安全科学及其对应关系。提出了由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5大一级安全科学原理和25条二级安全科学原理组成的安全科学原理体系。分别构建了安全科学原理的"人形"结构和"轮形"结构。阐述各级安全科学原理在"人形"结构和"轮形"结构中的地位、联系、协同、促进与发展作用。研究结果得出了大安全背景下的一个安全科学原理新体系。

25.张舒,史秀志,吴超.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6):9-16.

从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角度,提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阐述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安全系统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系统;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揭示系统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系统的范畴和特性、安全系统管理的规律、实施过程以及方法、手段等。提出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研讨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多视角探索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和规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分析表明: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安全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牢固,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但由于安全系统具有非线性、模糊性等复杂特性,对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26.吴超,杨冕. 安全混沌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8):3-16.

基于对混沌科学与安全科学基本特征的比较,将混沌科学中的现代化知识运用到安全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安全混沌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从现代非线性理论角度构建安全混沌学的理论分支体系,详细论述各分支体系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综合安全混沌学领域所涉及的文献资料,依据大量的应用实例探讨混沌理论在安全科学中的应用,阐述安全混沌学应用与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广阔前景。安全混沌学的构造思想是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目前应用于安全领域的各种非线性理论抽象后的再汇总、联系后的再创新;研究结论表明,安全混沌学整合了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突变论、协同论、灰理论、唯象理论、分形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对安全系统本质规律的认识并革新了安全观,发展了传统的安全学原理,可指导安全科学定量化研究的方向,安全混沌学的创建顺应安全科学发展的时代趋势,有利于引导安全领域的科学观念与研究方法产生质的变化。

27.吴超,易灿南,胡鸿. 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6):17-28.

基于比较科学理论与安全科学学的原理,将比较方法应用于安全科学方法学研究;提出比较安全学的定义,分析其内涵,从安全科学的理论类别、灾害类别、安全管理类别、工程类别与安全学的纵向分支5个方面构建比较安全学的学科分支体系,并阐述了各分支体系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安全学学科体系框架;综合与比较安全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依据其应用的个案探讨比较学在安全科学中的应用,阐述比较安全学应用与研究的广阔前景。研究表明,多视角的比较安全学构建了诸多新的安全方法学思路和研究方向,为构建安全科学方法学体系提供了基础。

28.吴超. 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5-15.

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论述安全学科的属性为综合属性,并认为开展安全科学学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加重要、更具原创性和更加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从发展安全学科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科学学公理、比较安全学的基本定义和内涵;从安全学科的属性总结出5条安全科学学公理;指出安全科学学的研究,可以以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安全科学方法学的研究可以以比较安全学作为切入点;还从多个角度对安全科学方法学进行了分类;指出现在安全科学基础研究非常薄弱,安全学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中。笔者的论文是第一篇比较系统开展安全科学学研究的论文,对安全学科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上述搭建的这些学科分支,也可以说是挖了一系列的大坑小坑。有些坑我们已经给填了一些基料,如出版了一组新的安全科学理论专著:如《安全科学方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安全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比较安全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安全科学方法论》(科学出版社,2016)、《安全文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正在等待更多的人将其补充和夯实。有些坑我们正在努力的充填,也寄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三、展望

如果大家回顾一下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理工农林医管法等大学科的发展演进,她们不都是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吗?一个学科能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标志性产物就是有一大批不重复的著作和教科书。

安全学科也是如此,只是安全学科是交叉综合学科,她的发展可以借力于相关学科甚至所有学科的基础,可以骑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的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在我国有官方的无比力量的支持!

比如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在短短不到20年的期间,我国在单位、人数、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49110.html

上一篇:祭那逝去的科研
下一篇:周末闲聊——游戏规则
收藏 IP: 175.13.97.*| 热度|

2 辛保泉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