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也说几句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的话本来是我最不想说的,因为这往往是很刻意而为的人所为之。年轻人一般是不需要回顾的,而做的就是展望。哈哈,不过今年是本命年,也是我跨入60的特别一年,还是写上几句。
我要回顾的不是过去的一年,而是过去的一轮鸡年,整整十二年。十二年来的正事不外是十二个字:教学科研、教书育人、完成工分。但我想说的是业余之事,这十二年是我从事安全科学理论研究从业余兴趣慢慢转向专业的事。
尽管安全是一个老问题,但从学科层面审视,安全科学却是一门新学科。安全学科的上游领地存在着很多无人涉及的旷野,可以让大家任意去挖坑和造物。正是看到这一点,个人和研究生一起近10多年来投入的许多时间是在挖坑和造物,构建出许多的安全学科新分支(见附件1),同时也填平了几个小坑和造出了几栋小楼(见附件2)。
要挖坑和造物,靠蛮干可不行,干什么事都要方法先行,而有效的方法绝对没有现成的,需要在干中总结出来。因此,这些年也在方法上花了很大的力气,并作出了一些成效(见附件3)。
挖了坑造了物和有了方法还不够,还得梳理清楚造物的结构和活动的经络才行。因此,这些年又在安全科学理论、原理、模型等尽了很大的力气,发了一系列文章(见附件4)。
本来个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是各种事故高发的超级大国。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每天都用巨大的生命代价和经济损失在做安全现场试验,而且更多的是在做重复试验和低层次试验。在所有的专业中,几乎只有安全工程专业设有一门专门的课程——事故调查(公安刑侦除外),我们要充分珍惜每次事故(试验)给予的教训和充分研究其借鉴的价值。中国是安全科学理论最或缺的大国,中国是安全理论实践的最大基地。有了上面的几个“最”,安全科学的文章和著作写成中文是最合适的。但可惜现在国内大学的高层学界喜欢认老百姓看不懂的洋文,让人看懂的中文文章和著作都觉得不稀罕。
为此,2017年我们也准备写一组英文文章,以证明本课题组也还认识得点英文和能在国际行业内的TOP刊物发文章。不过,比较难受的事是写成英文还得折腾翻译成中文,因为我的目标是将成果编入中文教科书推广。
2017年及以后,我基本不想再挖更多的坑了。2017年及以后的工作重点是:寻根、溯源、捕因、举纲,而具体的内容还在脑海中酝酿。现在我国的科技精英一般过了50就当领军人物动口不动手了,而我这小人物却庆幸到了60还能有兴趣和能自己动手写文章。可不,这几天就写出一篇自己还比较满意的文章来,也体会到自己动手才能带来深刻的思维和细节的把握。
展望到此为止。
本文真不是一篇什么回顾与展望的博文,请见谅。
附件1:课题组构建的一些安全学科新分支和学科建设文章
[1] 吴超. 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11):5-15.
[2] 吴超,贾楠.相似安全系统学的创建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5):1354-1360.
[3] 吴超, 王秉. 心理创伤评估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8):40-46.
[4] 吴超, 王婷. 安全统计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7):3-11.
[5] 吴超, 易灿南, 胡鸿. 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6): 17-28.
[6] 吴超, 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11):3-10.
[7] 吴超, 杨冕. 安全混沌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3-16.
[8] 方胜明, 吴超. 物质安全管理学学科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5):1-6.
[9] 黄浪, 吴超, 王秉. 安全规划学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0):7-12.
[10]黄浪, 吴超. 物流安全运筹学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2):18-24.
[11]王秉, 吴超.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J]. 灾害学,2016,31(3):190-195.
[12]王秉, 吴超. 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J]. 灾害学,2016,31(4):185-190.
[13]石扬, 吴超, 陈沅江. 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26(9): 19-24.
[14]王秉, 吴超. 家庭安全文化的建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1-7.
[15]王秉, 吴超,黄浪. 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12):9-15.
[16]王秉,吴超,贾楠. 安全民俗文化学的创立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6, 38(6): 1237-1243.
[17]许洁, 吴超. 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8): 10-16.
[18]石东平, 吴超. 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7): 16-22.
[19]易灿南, 吴超, 胡鸿, 廖可兵. 比较安全法学的创建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1):3-9.
[20]易灿南, 吴超, 廖可兵, 胡鸿. 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0):3-8.
[21]易灿南, 吴超, 胡鸿, 廖可兵. 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及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1):3-9.
[22]黄麟淇, 吴超.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3):3-8.
[23]胡鸿, 吴超, 廖可兵, 易灿南. 安全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4, 21(3): 109-113+120.
[24]吴超. 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展望[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柳州:2011-11-19.
[25]孙华山, 吴超, 刘潜, 吴宗之, 杨书宏. 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10):56-66.
[26]吴超. 论安全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2(4): 564-566.
[27]吴超. 关于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5): 34-36.
[28]吴超. 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2, 28(9): 41-45.
附件2:课题组近年出版的一些安全科学理论专著
[1] 吴超编著. 安全科学方法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 吴超,王婷等编著. 安全统计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吴超,易灿南,曹莹莹. 比较安全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4] 吴超,孙胜,胡鸿编著. 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5] 吴超著. 安全科学方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 王秉,吴超编著. 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7] 王秉,吴超著.安全文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附件3:课题组发表的一些安全科学研究方法文章
[1] 贾楠, 吴超.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2):3-8.
[2] 阳富强,吴超,覃妤月.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10-20.
[3] 孟娜,吴超.安全管理力学分析方法(SMMA)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4):55-61.
[4] 刘琛,吴超.安全心理尺度的三角模糊数学表达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8):16-22.
[5] 廖伯超,吴超.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的构建方法与模型优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3):3-9.
[6] 石英,吴超,阳富强.安全史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3-10.
[7] 曹莹莹,吴超.比较安全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5):3-9.
[8] 李美婷,吴超.安全人性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3):3-8.
[9] 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7):16-22.
[10]阳富强,吴超.安全规划的方法学综述与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3):7-14.
[11]李顺,吴超.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11(11): 52-58.
[12]贾楠, 吴超, 黄浪. 安全系统学方法论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3):500-504.
附件4:课题组近年发表的一些安全科学理论文章
[1] 杨冕,吴超. 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的构造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 36(10):2712-2720.
[2] 黄浪,吴超,王秉. 基于熵理论的重大事故复杂链式演化机理及其建模[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5):10-15.
[3] 黄浪,吴超,杨冕,等. 基于能量流系统的事故致因与预防模型构建[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7):55-59.
[4] 李梦雨,黄锐,吴超. 安全行为分析方法及模型的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5):996-1000.
[5] 明俊桦,杨珊,吴超,等. 安全人性与安全法律法规的互为影响关系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182-187.
[6] 王秉,姜威,吴超. 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10):9-15.
[7] 王秉,吴超,杨冕,等. 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8):7-12.
[8] 王秉,吴超. 安全管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9):138-143.
[9] 吴超,施波,易灿南. 比较安全学的研究(英文)[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36(5):719-731.
[10]杨冕,吴超,黄浪,等. 基于安全混沌学原理的实验室风险度量[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6, 38(5): 1001-1005.
[11]吴超,杨冕.25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3,26(2):42-45.
[12]徐媛,吴超.安全教育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9):3-8.
[13]马浩鹏,吴超.安全经济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9):3-7.
[14]张建,吴超.安全人机系统原理理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6):14-19.
[15]游波,吴超,杨冕.安全生理学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2):9-15.
[16]游波,吴超,任才清.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2):35-40.
[17]张一行,吴超.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4):10-14.
[18]张丹, 吴超, 陈婷.安全毒理学的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6): 3-7.
[19]贺威,吴超.安全环境的核心原理研究[A].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诚信管理的实践研究——2014浙江省安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16-23.
[20]谭洪强,吴超.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8):14-20.
[21]周欢,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5):3-8.
[22]刘冰玉,吴超. 灾害化学的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 11(4): 147-152.
[23]张文强, 吴超. 安全心理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17(1):210-214.
[24]吴超, 贾楠. 安全人性学内涵及基础原理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16(6):153-158.
[25]韩明,吴超. 物理性有害因素控制的几条基本原理[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4):744-748.
[26]雷海霞,吴超. 安全系统和谐原理体系构建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1):26-30.
[27]苏淑华,吴超. 安全生理感知原理的研究与应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1(5):186-190.
[28]谢优贤,吴超. 安全容量原理的内涵及其核心原理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 38(4): 739-743+831.
[29]王秉,吴超. 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2):26-32.
[30]王秉,吴超. 安全文化宣教机理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6):9-14.
[31]王秉,吴超. 安全标语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50-55.
[32]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14-19.
[33]施波,王秉,吴超. 企业安全文化认同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195-200.
[34]王秉,吴超. 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及建设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26(3): 8-14.
[3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