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安全观”:原来还有如此多鲜为人知的内涵

已有 4766 次阅读 2016-10-5 09:10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内涵, 安全观

“安全观”:原来还有如此多鲜为人知的内涵

【本文摘录自下面论文】:

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

OUYANG Qiumei, WU Chao. Research on forming mechanism and methodof safety idea[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2(9):

1安全观是什么鬼?

很多人都在大谈安全观,你能够说出个定义或是一二三出来?哈哈,又难又虚!几种有代表性的安全观的定义总结如下:

1) 从“安全”的本质内涵出发定义安全观,将“安全”和“观”分开来理解,强调对安全科学理论的认识和看法;

2从企业安全管理等视角出发定义安全观,将安全观定义为对现实生产安全问题的综合性的理化性的认识,研究着重于如何加强企业员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等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强调对安全科学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3从安全观的演化历程出发定义安全观,并将安全观归纳为宿命安全观、知命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基本模式,从“传统安全观”和“大安全观”对比探讨安全观,强调对安全观的演化、变迁的认识。

4)从安全哲学视角出发,将安全观定义为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围绕着如何确认和维护安全利益所形成的对安全问题的主观认识,是每个人自身安全意识、安全观念、所处环境、安全技能等自身安全问题的综合反映;强调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间的关联关系。

以上这些定义均是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来定义安全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个视角下的研究内涵,但均未表达出安全观的本质内容、属性特征、构成要素、功能作用、层次结构等,达不到全面认识安全观要求。

2什么是科学层面的安全观定义?

从安全科学理论层面高度出发,在整合以上视角的基础上,以安全行为为落脚点,可以这样理解安全观:它是人们对安全相关各事项所持有的认识和看法,既是安全问题的认识表现,又是安全行为的具体体现,影响着人的认知、思维、信仰、态度、行为方式等,其内容范畴涵盖了与安全相关的所有安全科学领域。安全观并不是多种安全观念等简单堆砌,而是指若干安全观念以独特的方式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安全观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具有最终指导安全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安全认识,是安全观念、安全意识等的正负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阶段性,因此,常将安全观分为新安全观(大安全观)和旧安全观(传统安全观)。

由上,可以给出科学层面的定义安全观:它是指人们对安全相关各事项所持有的认识和看法,并最终指导行为安全的具有积极效应的安全认识体系。如“大安全观”即属于安全观。

安全观的形成过程可简述如下:主体首先对客观安全事物或事件初步认识后形成安全意识,结合主体原有安全思想整合形成主安全观念,安全观念指导和决定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反映和呈现安全观念,同时通过行为表现的实践以更新原有的安全观念,或形成新的安全观念,如此反复,即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观,指导主体的行为表现。换言之,安全观不等同于安全观念,它是把安全观念零碎的部分系统化、整体化。

3安全观有什么属性特征?

由科学层面的安全观的定义、形成及其与行为表现的关联关系可知,安全观至少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调节性、整体系统性、复杂非线性等4个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安全观是不断受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经历等影响长期塑造而成,当主体的安全观较成熟且呈现规律性,或主体人性中因懒惰或惯性形成主体的习惯性,呈现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特性;

   2)动态调节性。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知识、经验、实践等的积累,决定了人的安全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安全观不断被完善或创新,从总的安全观演化周期来看,呈现动态调节特性。

  3)整体系统性。人的各种安全观并非彼此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地成为一个系统;安全观将零碎的观念相互关联以不断更新或创新,构成有机整体,是主体自身思想不断融合、“推陈除新”的过程,最终形成主体行为或行为倾向正当的理由。

   4)复杂非线性。安全观是针对有生命、思想活动的人而言,人本身复杂非线性特性决定了安全观也具备同样的特征;安全观虽是完整的系统,但是它的完善性和统一性并不是绝对的。

安全观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调节性并不矛盾,正是由于人的安全观具有相对稳定性,才能预测在某个时空中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或行为倾向;又由于它又具有动态调节性,人们才能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措施来培养、完善、改造人的安全观。安全观的特征属性是提出安全观措施可行性的依据。

4安全观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回答是肯定的,但还得研究研究。安全观可概括为以下16个主要要素,即:

   安全自主观、安全信仰观、安全生命观、安全预防观、安全规则观、安全价值观、安全契约观、安全协作观、安全目标观、安全法制观、安全宣传观、安全监督观、安全系统观、安全控制观、安全组织观、安全责任观。

   这么多的要素以前没有听说过吧?如果再仔细琢磨,还可以更加精细分下去。

5安全观要素如何分类?

   根据不同的视角或标准可以进行分类。

   1)按层次可分为:基础安全观(如安全生命观、安全价值观、安全信仰观、安全自主观、安全预防观、安全规则观、安全契约观、安全协作观、安全责任观)和专业安全观(如安全目标观、安全契约观、安全法制观、安全规划观、安全宣传观、安全监督观、安全系统观、安全控制观、安全组织观)。

   2)按系统要素可分为:人本安全观(如安全生命观、安全信仰观、安全自主观、安全法制观、安全价值观、安全秩序观、安全契约观、安全责任观、安全预防观)和物本与事本安全观(如安全监督观、安全控制观、安全目标观、安全协作观、安全规划观、安全系统观、安全组织观、安全宣传观、安全预防观)。

   3)按所属关系可分为:安全管理观(如安全生命观、安全目标观、安全契约观、安全协作观、安全法制观、安全价值观、安全规划观、安全宣传观、安全监督观、安全系统观、安全控制观、安全组织观、安全责任观、安全预防观)和安全文化观(如安全信仰观、安全自主观、安全规则观、安全价值观、安全契约观、安全协作观、安全法制观)。

   4)按影响因素可分为:个人安全观(如安全生命观、安全责任观、安全价值观、安全法制观、安全规划观、安全控制观、安全预防观)和社会安全观(如安全目标观、安全契约观、安全协作观、安全法制观、安全规划观、安全宣传观、安全监督观、安全系统观、安全控制观、安全组织观、安全责任观、安全预防观)。

哈哈,上述这么多的“观”,以前没有听说过吧?

安全科学理论和实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事故可预防是树立安全预防观的基础,需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人人都需要安全,生命价值平等,不进行对他人有伤害的行为,不可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因此,安全观需将安全生命观和安全价值观放在首位,将安全预防观深入人心,以此为核心进行安全活动。安全学科的基础思想为安全系统思想,在进行安全活动时,要将安全系统观始终贯穿始终,分析解决安全领域中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安全问题,换言之,安全系统观是开展安全活动的根本认识。

6安全观有什么层次结构和功能作用?

安全观不一定都具有安全价值,它还受时间属性、客观环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的影响,换言之,安全观有正负效应之分,正面积极向上的安全观能指导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体现出安全观的正效应,此时安全观与行为表现呈现正关联;相反,负面消极向下的安全观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终酿成事故,体现出安全观的负效应;另外,当安全观与某行为正负效应抵消或关联度小时,体现出安全观的平衡效应。

安全观的层次结构和功能作用,这个有些复杂,想了解还是看看下面的原文吧。

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

OUYANG Qiumei, WU Chao. Research on forming mechanism and methodof safety idea[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2(9):

7安全观与安全意识等有什么关联?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与安全观相关联的安全体系主要有:

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理念、安全素养、安全道德、安全伦理、安全动机、安全思想等,其具体内涵及其与安全观的关联关系,这个有些复杂,想了解还是看看下面的原文吧。

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

OUYANG Qiumei, WU Chao. Research on forming mechanism and methodof safety idea[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2(9):

8安全观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有什么关联性?

这个有些复杂,想了解还是看看下面的原文吧。

欧阳秋梅,吴超. 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

OUYANG Qiumei, WU Chao. Research on forming mechanism and methodof safety idea[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06793.html

上一篇:安全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些进展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专论系列视频公开课
收藏 IP: 222.244.240.*| 热度|

1 辛保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