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轻舞飞扬——纤维与高速气流的亲密接触 精选

已有 8862 次阅读 2012-6-5 14:2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等奖, 上海市, 浙江省

博主按:昨天和今天到苏州参加了一个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答辩,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报奖答辩。曾获过两次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科技进步奖,都是人家看中的我的文章和成果,邀请我参加,我只管贡献,整个报奖的繁杂过程都没有操心过。这次操了点心,至少是亲自参加了答辩。
      说到报奖,怕孤魂来骂,赶紧申明一下。这次报奖,如果能如愿获得一等奖,是为了给我导师的导师90岁生日送上一份礼物。老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纺织气流问题的,1964年就出版了《纺织气流问题》一书,并就这个问题到美国、英国作报告和交流。导师90年代作为他的博士生,开始采用先进(至今仍然是先进)的仪器测试气流场,将纺织气流问题推进了一步。2000年我作为导师的博士生,正好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这又是纺织气流问题一项新工作的开端。事实上,在我开始做这个研究的时候,NC State的一个研究组(也是我8年后去NC State访学的那个导师的研究组)几乎同时在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他们获得一个NTC的项目,当时与我做同一课题的北航去的留学生,和我在不同的国度各自做出了自己的结果。他似乎没发表文章(或只有1篇),而我却在读博期间,一气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后来,他们组的研究在这个博士生毕业后,没有持续下去。而我之后两个师弟和师妹,继续我的研究方法作更深入的工作,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我获得全国优博之后,师妹也由上海市突围参选今年全国优博。而师弟的成绩将在明年去接受考验。
      写这个背景,是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在经历了十几年三代师生的努力之后,已渐成体系,也是有意义的,值得在这个时候进行一些总结。而报奖,主要是为了给老先生贺寿,对于我本人,我对这些东西,实在看得很淡。孤魂您看看,是不是可以破例不骂我?今天上午答辩,由导师汇报,我坐在他身边的答辩席上,这似乎是我们师生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联袂出场。我是准备回答专家提出的比较深层次的问题,但导师不愧是全国教学名师,汇报和回答问题都很精彩,事实上,在我看来,专家们实在没有提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于是,当导师汇报完毕,灯光亮起,我孤独地坐在答辩席上,脸上带着微笑,直接成了花瓶。
      昨晚在阳澄湖畔宾馆房间的阳台上,我看到了一轮皓月当空,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今天与我们带队的处长说起,他严重批评我,答辩前夜还看月亮谈风月。我想,月亮倒是看了,风月是不敢谈的,科学家谈风月,品味太低。风月,从此不谈也罢。
      于是,言归正传。无关风月,谈点科学。
 
轻舞飞扬——纤维与高速气流的亲密接触
曾泳春
 
      高速气流由于其蕴含的速度和能量,在纺织工业中已经成为主流技术之一。而纤维与高速气流之间的作用,是所有这些技术共有的基本特征。
      谈到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问题,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描述纤维。
 
柔性纤维模型
      在气/固两相流中,纤维作为固相粒子,具有很特殊的特征。在形态上,纤维长径比很大,在用于纺纱的天然纤维中,最短的棉纤维的长径比都达到1000以上,这是其它气/固两相流中的固体粒子所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纤维具有柔性(flexibility),正是纤维的柔性,使纤维在运动中产生变形,成为纺织加工的基础。
      关于纤维粒子模型,在纺织领域以外的研究中也很多见,研究者大多采用球体(包括椭球体)或圆柱体来建模。这种刚性模型,只能反映纤维的取向运动,无法表述纤维的柔性和运动中的变形,包括伸长、弯曲和扭转变形。
      要在模型中表述纤维的柔性,研究者借鉴了聚合物动力学中的分子链模型,最简单的即是哑铃模型。从这时开始,纤维不再作为完整的刚性粒子,而是被离散成若干部分。关于纤维的柔性,我从2004年发表纤维在喷嘴高速气流场运动的文章开始,就一直在推进我的这个理念:纤维的柔性在计算中表现为,将纤维离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能相对于其它部分产生变形。(Any segment of the fiber can stretch, bend and twist related to other segments of the fiber.)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用珠——杆链模型(bead-rod model)来表述纤维,即将单根纤维离散成n个珠子,而珠子之间以无质量的弹性杆连接。这个模型即是哑铃模型的扩展,在模型中,我门引入了纤维的弹性模量、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等纤维材料参数,这个模型能很好地体现纤维的特征。我用这个模型计算了纤维在喷气纺喷嘴中的二维运动,而师妹则将这个计算拓展到三维。三维比二维反映出的信息量大得多,可以说,我们俩跨度达8、9年的工作,将纤维在喷嘴高速气流场中的运动规律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
      而师弟就是那个本科就跟我做课题的学生,原本是我的硕士生,因硕博连读而成了我的师弟。这个济南大男孩一直就没服过我,一定要做比我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以完全不同的思维,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纤维模型。我和他的这两种纤维模型,是两种思维方式,不分仲伯(尽管为了他顺利毕业,我曾谦虚了一下说他的模型好),但让我服气的是,师弟解决了纤维与高速气流间的耦合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难的突破,在国际上一直属于难题。
      于是我们就开始涉入了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体动力学的河流。在下河之前,再插播一点关于我的模型。我的模型,当年也曾有高人认为是一维有限元的思想。但如果要完整地叙述这样的思想,还要关于计算力学的专业知识。所以我无力去专业地阐述我的思想。不知我的科研中,错过了多少我凭直觉产生的思想。事实上,我后来将我的模型提炼出另一个思想——将纤维离散成若干部分,在每个部分之间施加不同的联系,可以构成不同的过程。如在纤维成纱过程中,每一部分之间是弹性连接;而在聚合物成丝过程中,每一部分之间是粘弹性连接。后来,我将研究方向转向了聚合物微纳米纤维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研究的一个拓展和延续。这是后话。
 
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动
      再完美的模型,也必须在流场中体现。我们的纤维模型,当然并不是最独树一帜的。因为有无数的研究者,前仆后继地在研究纤维在流场中的运动。理论研究者将纤维模型应用于虚拟流场,可以得出非常美妙的结果。而对于我们这些做工程的人来说,我们关注的是纺织加工中的实际气流场,以此来解决工程问题。因此,我们把纤维模型应用于纺织加工中的实际高速气流场中,这是做理论的研究者想不到的研究。
      两相流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中。在流体力学里,有两种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欧拉和拉格朗日方法。欧拉法描述的是任何时刻流场中各种变量的分布,而拉格朗日法却是去追踪每个粒子从某一时刻起的运动轨迹。拉格朗日法是质点动力学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它的思想是:如果能算出各个颗粒在流体中随时随地所受到的流体动力,则可以算出颗粒的运动。当然,颗粒的浓度不能太大。
    现在,我们关注的是纤维在气流场中的变形规律,而这时,纤维已经被我们离散成了若干个以特定的关系连接的珠子,可以用颗粒动力学模型,即拉格朗日方法来计算。而对于流体相(高速气流场)的运动,依然采用欧拉法计算。以这样的方法研究纤维/高速气流两相流,我们称之为混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我和师妹所做的工作,是假设纤维对流场没有影响,只关注流场对纤维的作用,这是单耦合问题。可以事先独立地计算好流场,再计算纤维的运动。而不服输的师弟,硬是闯入计算软件Fluent中去改变程序,完成了纤维/高速气流双耦合的计算。我实在是很佩服。话说回来,我还是更喜欢我的纤维模型,不喜欢他的(我是感性中人,在科学研究中也不要跟我谈理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爱咋咋)。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对高速气流场的研究,不仅限于数值模拟,还采用了激光多普勒(LDV)、粒子图像测速(PIV)等实验流体力学方法进行验证。对于纤维的运动,我们也采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纤维运动轨迹,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想当年我到交大去旁听实验流体力学课程时,我对那个从日本回来的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我要计算纤维在气流场中的运动,还要测量纤维在气流场中的运动。老师惊呼一声说:你做的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那是你一个博士课题盛不下的。后来我才知道,纤维运动的实验测量,已经可以独立成为n个博士课题了,而且,至今还没有人解决。
    而无论如何,我们的工作,最终展示了纤维在高速气流场中的运动,时而轻舞飞扬,时而妖娆纠结,一如我们的人生,总在清风入怀与纠结中彷徨。但如果我们有心,一定会修炼到清风入怀的境界。
 
还是配上这首歌吧,齐秦,《狂流》。速度场、时间场,都是狂流。
 
暗流涌动间,我自轻舞飞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578855.html

上一篇:美食家(5)——甜品
下一篇:方言
收藏 IP: 58.37.167.*| 热度|

54 蔣勁松 周向进 吴飞鹏 李学宽 汤治国 曹聪 袁文常 武夷山 李丽莉 刘进平 吕喆 庄世宇 陈国文 虞左俊 强涛 肖振亚 张志东 王善勇 韦玉程 刘艳红 袁贤讯 史智才 黄锦芳 杨秀海 王晓明 张一帆 麻庭光 梁智鹏 李伟钢 邢志忠 王春艳 刘晓松 邵忠 李程 肖海 陈永金 王号 郑融 刘瑞亭 赵斌 赵凤光 覃开蓉 唐久英 fansg xiaobaobao888 xqhuang luxiaobing12 htli zhucele crossludo wenmei mathqa zzjtcm gwc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