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职能结构的多样性、设置标准的合法性、分类发展路径的复杂性,无一不被看作世界性难题。为了便于认识与描述不断复杂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种高等教育分类框架。
▌ 1976 年,第一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颁布,其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构建能够获得广泛共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框架与分类标准,以形成具备国际可比性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更好地描述日益复杂的世界高等教育。
▌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对高校分类做出了首次尝试。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美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框架,也是被世界各国广泛参考的高等教育分类法。在欧洲,2004 年,欧盟资助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项目,也被称为“大学地图”项目(U-Map),填补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空白。
▌ 2011 年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则主要将高等教育从知识和内容上进行了相应划分,尤其强调在一定阶段的高等教育学习后学生所能获得的毕业级别。
▌ 鲁米娜基金会和印第安纳大学高教中心于2015 年发布的最新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在卡内基分类法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准入标准、公平性、学位完成程度、国家证书教育体系等指标的权重,对美国4500 多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相关的分类。
从整体来看,世界三大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均呈现出分类标准精细化、分类框架多维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在描述和指导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已经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并且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当优化结构,应当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条款,将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的审批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进一步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推进高校分类综合改革,形成多样化质量观指导下的立体化高等学校体系,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兼顾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指导下,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之一。
▌ 2014 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制定政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作为年度工作要点。
▌ 2015 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又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即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
▌ 2016 年,修订1986 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正式列入教育部“2016 年年度工作要点”。
由此,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
构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以指导高等学校多样化和有序化发展,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我国高等学校结构和布局的调整,2014 年教育部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通过全国公开招标,本人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主持人。
项目立项之后获得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13个月的课题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使得本研究最终能够集思广益,最终建立在扎实而丰富的实证数据基础之上,处处闪现一流发展思路与卓越实践的话语之光。
▌ 首先,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与科技司的大力协调下,课题组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类高校及协创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
▌ 其次,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等司局的全力支持下,获得了我国相关发展数据。
▌ 再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抽样访谈了各类高校领导及若干高教管理研究专家。
▌ 最后,全国上百所本科高校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还专门反馈了课题组的问卷调查。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丛书
丛书主要包括《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国家首批“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实证研究》及其他后续研究。
▌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以“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的第一批次访谈数据为基础,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理想走向,以及我国高等学校设置基准修订的时代背景、路径选择,结合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最终群策群力地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设置标准的政策建议。
▌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协同学理论、三角螺旋理论、I-E-O 评价模型理论和平衡积分卡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探索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了内驱力影响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外部要素,构建了不同类型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国家首批“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实证研究》则结合国家首批“2011 计划”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调研数据,挖掘我国“2011 计划”协创中心的自发形成路径、所取得成绩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对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为高校创新驱动与双一流建设出谋划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的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这套丛书也将不断深入和完善。
▌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丛书瞄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与难点问题,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梳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试图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国家层面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我国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打破高校千校一路的发展格局,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落实和《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1986 版)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尽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一份责任。
史秋衡
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教研究机构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职教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史秋衡著《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一书“丛书序”。
ISBN 978-7-03-048263-1
“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设计大学章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亟待解决的重大攻关课题。《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为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八十余万字的研究数据基础上梳理而成,主要通过对深度访谈和案例材料进行定性研究。本书从实证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和理想走向,分析了中国高校设置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中国高校分类和设置标准的政策建议。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