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基于考古学文本写的西藏史前史,它摒弃了基于传统的汉藏文献进行文本书写的模式,首次以客观、直观、实证的材料对西藏史前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力求勾勒出史前人类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基本面貌。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与环境条件,长期以来这片土地也被视为人类“生命的禁区”。究竟人类何时开始踏上西藏高原?他们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繁衍下来的?这些涉及早期人类开发西藏高原的历史,从来就是扑朔迷离,被厚重的神话与传说织成的帷幕所遮盖。用科学的史实重新揭开西藏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成为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而一部西藏早期历史不仅是西藏地方史,也是中国上古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藏史前史的时空界定
∨
关于“西藏”的地理概念
“西藏”这个地理概念晚至明代才开始出现在汉文文献当中,在此之前曾经有“蕃”、“吐蕃”等不同的称呼,其地域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我们不讨论这些名称的演化过程,仍然采用“西藏”这个地理和行政的概念来论述这一地区的早期历史。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所指的西藏,即以今天西藏自治区的地理行政区域为核心和中心区域,但在论及藏族早期历史时,有时也会涉及青海、甘肃等其他藏族聚居区。我们在本文中一般使用“西藏高原”这个地理概念来特指西藏地区,但有时也使用“青藏高原”来泛指中国西部和亚洲腹地这片比今天的西藏自治区更为广阔的高原自然地理区域。
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间概念
与空间范畴相比较,时间范畴的界定要复杂得多。这里所说的西藏“早期历史”,在下文中将被“史前史”这一概念所替换。但是,对于什么时期可称为“西藏的早期历史”、什么是早于西藏历史时期的“西藏史前史”,国内外学术界从来就有不同的认识与表述,我们可以大体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 以佛教传入西藏的前后划分史前史与历史时期。
2 以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并创立藏文字划界,以前属于西藏史前史,以后属于西藏历史时期。
3 按照考古学的分期,将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划入西藏史前史,其后划入吐蕃王朝时期。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对于西藏史前史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将考古学上西藏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直到早期金属时代这段时间都视为西藏史前史,时代下限为 6世纪后期;而将以松赞干布为第一代赞普建立起来的吐蕃王朝时期视为西藏历史时期之始,时代上限为 7世纪初期。当然,这种直接将考古学的概念转化为历史年代概念的方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如同将某个考古学文化与某个民族的族属直接挂钩一样,都存在着危险性,只是相对其他概念而言,稍显合理而已。
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
∨
突出而尴尬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藏族自治区。北接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陕西诸省,东与湖北、湖南、广西相连,南与印度、不丹、老挝、越南等国为邻。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使石器时代西部高原的畜牧或半农半牧的民族与平原的农耕民族联系起来。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的汇合,就更加丰富了本地区史前文化的内容。......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它在亚洲大陆具有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黎明时期,西南地区的重要性,基本上就是由这些客观的因素决定的。”
“纵贯南北、连接东西”,俨然是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这是仅就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而言的。但在历史上这个十字路口虽然确实承载了许许多多南北东西的文化交往,却也没有特别的繁华。这是因为西南地区高原广布、大山横亘、激流并列、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交通比较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确也是现实基础上的文学夸张。若说是十字路口,也应该是一个道路难行、处境尴尬的十字路口。位于西南地区西端的西藏高原,这样的位置和处境最为突出。
青藏高原地形图
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理单元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大约从1亿年前后的白垩纪中期开始,由于印度洋洋底的扩张速度加快,使印度洋板块迅速(相对一般地质运动而言)往北推移,并且在现今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向下俯冲,插入欧亚大陆前缘的下面。从始新世到中新世,两个板块的陆壳相接并发生碰撞后,印度洋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导致地壳的大规模缩短和加厚,南北两个板块的接触地带岩层发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在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的同时,青藏北部的塔里木刚性地块也相对向南挤压,并俯冲插入到昆仑山之下。这样,青藏地区被南北两个陆块所夹持和抬升,在其边缘出现了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形成了被断裂带所围限的巨大菱形断块的地质实体,确立了青藏高原这一完整地貌单元的轮廓。
西藏史前文化
西藏史前文化受到地理环境方面最为明显的影响在于:其一,由于高原面积极其辽阔,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单元,地域性差别十分明显,所以反映在史前文化的面貌上也具有多样性,各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中,既有较为单纯的游牧、狩猎、采集文化,也有农耕与游牧、狩猎相兼营的农业文化。其二,西藏高原虽然环境恶劣、交通险阻,人类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总体上讲与同时期的黄河、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相比还比较薄弱和滞后,但这里绝不是文明的空白区,其文化也并不浅薄和单一,由于其封闭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反而使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能够长期在高原上延续、传承、沉淀和转化并相互交融,使其文化面貌在总体上显得古老而厚重。其三,在气候、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文化区域和类型在西藏高原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初露痕迹,人类生存活动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早在史前时代就形成互动的趋势。西藏高原的几大气候、环境类型区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与之对应的、可以观察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两者之间有着相当明显的对应关系。
目 录
序 章 人类对“世界屋脊”的开发史——学术史的回顾(1)
第一章 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16)
第二章 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者(44)
第三章 西藏高原的史前聚落与居址(89)
第四章 西藏高原的原始农业(120)
第五章 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142)
第六章 西藏高原史前墓葬与精神信仰(174)
第七章 西藏早期金属器和“早期金属时代”(210)
第八章 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239)
第九章 西藏史前艺术(273)
第十章 结语:高原史前史的重建(315)
参考文献(326)
索引(350)
后记(355)
978-7-03-044561-2
本文由安静摘编自霍巍、王煜、吕红亮著《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1卷 史前时代》。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1卷史前时代》以考古材料为中心,对西藏高原远古时代的人类来源、人类活动及相关自然、地理背景进行尝试性讨论;对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高原古代居民和游牧民的生业形式、生活样态、社会结构、族属构成、文化交流及精神信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通过考古材料建构科学的、可视的、较为全面的和生动的西藏史前的历史和文化。开创了与通过对晚期文献和传说材料研究不同的另一种西藏史前史的书写方式。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推荐、评论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该系列图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