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

已有 4209 次阅读 2015-7-30 08:54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出版社, 生态环境, 畜牧业, 张显运

2006年,联合国发表的一份关于牲畜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无论是从地方或全球的角度而言,畜牧业都是造成严重环境危机前三名最主要的元凶之一”。如何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和谐发展,成了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畜牧业的发展相互制约和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

张显运的新著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通过全面的阐释宋代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农牧争地、畜牧业空间分布、畜牧业发展保护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尝试性的开启了生态环境变迁与畜牧业发展的响应研究。

从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畜牧业,从畜牧史的角度来观照环境变迁。无论对畜牧史的研究还是环境史的研究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相信本书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必将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兹将相关成果摘述如下。

宋代环境变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畜牧业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各种牲畜都与其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持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正因为如此,环境的变迁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会直接作用于环境的变化。本章探讨了宋代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状况、森林植被的分布、野生动物的南迁等生态环境变迁的状况及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宋代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是相互的。如两宋时期由于农田的大量开垦和畜牧业向内地的拓展,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虎、象、犀牛等大型兽类南迁到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巴蜀和岭南、闽南一带,有些兽类到元朝时期在中国内地逐渐消亡。

宋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两宋是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的一个时期。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等。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的异常、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的大量开垦和过度的放牧。毋庸讳言,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轻者导致牧地土壤沙化,载畜量减少,重者致使牲畜大量患病,甚至大规模死亡。有宋一朝,官营畜牧业之所以很难兴盛,除了传统的畜牧基地的丧失外,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亦不可小觑。

十至十三世纪的农牧争地问题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分裂和大融合时期。随着气候的寒冷,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大举南下,与中原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争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仅侵占了大量的领土,也将其传统生产方式畜牧业扩展到中原地区。随着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政权的天然屏障,同时也失去了西北地区传统的畜牧业基地。正因为如此,五代后晋、后周和宋王朝不得不将畜牧业由西北地区转移到黄河沿岸这些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农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五代、辽、宋、夏、金、元等王朝受传统生产方式或战争对畜牧业迫切需求的影响,最初基本上都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旦政权稳定下来,转而逐渐退牧还耕,走上了大力发展农业的道路。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和解决农牧之间冲突的措施,但因人口的增长,国际形势的紧张,农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宋代畜禽的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变迁

宋代由于疆域的狭小和传统畜牧业基地的丧失,畜牧业生产不得不集中到传统的农耕地区。由于各地气候、温度的差异,光照和降水的多寡不同,无论是官营畜牧业还是私人畜牧业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由此可见,在古代科技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要素气候是决定牲畜种类和数量的根本因素。但不可否认,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对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能动作用。比如,京师开封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对肉、蛋奶和畜力的需求量大,故畜牧业较为发达;东南地区因农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畜禽提供了饲料,故饲养业有显著的发展。

宋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与

畜牧业发展采取的应对措施

十至十三世纪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淮河流域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畜牧业进行保护,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总括起来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禁止非时捕杀动物、废田为湖,加强牧地的管理与畜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虽然有些措施并没有不折不扣的落实,但它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张显运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一书。

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一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两宋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的一部较有深度的专著。

——张全明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09282.html

上一篇:王文彦肝病辨证思维
下一篇:美国在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五个重大挑战性问题
收藏 IP: 221.123.188.*| 热度|

1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