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傅延龄:任何离开剂量去评价经方疗效的话都站不住脚

已有 7434 次阅读 2015-7-10 08:5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出版社, 经方, 傅延龄,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 本原剂量

张仲景方剂又称为“经方”,是众方之祖,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却是一个百家争议、千年难决的历史疑问。

我关注经方本原剂量,并把经方本原剂量问题作为我的研究兴趣之一,前后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我曾经怀疑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是汉秤,所以也同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一样,努力寻找一个我可以接受的“真相”,而且我的寻找是锲而不舍的。

我曾先后建议我所指导的不同年级的3名博士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进行探索,他们是2002级博士生黄英杰,2006级博士生谭曦然和2008级博士生韩美仙。我记得我给他们三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医历来重视继承前人的经验,按前人的经验用药;在数千年的历史里,中医师传徒,父传子,薪火相传,代代不绝,如果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是汉秤,那怎么会经过宋、明,药物的常用剂量竟然下降了六到七成?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啊!所以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的应该不是汉秤,也就是说经方药物计量的1斤,其量值不应该是250g,或者220g;它的1两,其量值不应该是15.6g,或者13.8g。记得2000年我去台湾讲学,遵朋友的安排去一家中医诊所访问,诊所的主人是一位从美国中医学校毕业的年轻女医师,她把她的一些处方拿给我看。我见大多数都用的是经方,药物用量很大,白术、干姜、茯苓、桂枝、芍药等都是三五十克重,很诧异,其回复为:“我用的是张仲景的量啊。”原来她就是将经方的1两折算为15.6g。当时我对她说:“要慎重哦!”虽然没有直接说那样折算是不对的,但言下之意是很明显的。还有一次,在我校校园里我遇到郝万山教授,向他请教经方本原剂量的有关问题。我知道郝老师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是15.6g,他发表了论文,并多次在讲座中谈到他的观点。我记得当时我的问题或许有一点不太礼貌:“像您啊,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柯雪帆老师啊,都认为经方1两合今约15.6g。可是您与柯老师在临床上也不这样用啊?”

后来,我参加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承担“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仝老师多次催促我赶快把经方本原剂量考证结果拿出来。在前两年里,我的所有研究、所掌握的所有文献,都指向一个事实:经方对药物的计量采用的是汉秤。但是我仍然不敢发表文章。我曾不止一次地说,真的不敢仓促做结论,因为这一次不是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这次发表的观点将是973课题的研究结果。

近来在读书时,看到有关认识堡垒问题的一些议论。一个人,他的所见可能是不真实、不全面的,他所接受的知识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有可能在他的思维里形成一道樊篱,一个将他的思维团团围住的认识堡垒。如果不出现裂缝,不出现缺口,他的认识将走不出去,他的观点将改变不了。

金元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人们之所以不接受经方计量单位的1两只约为今秤重量的13.8g或15.6g,其实就是受到认识堡垒的阻碍。金元以后,明清以来,普天之下,医生的用量皆小。汉唐大汤剂是几百年前的事,是超过二十代人以前的事。人们久用散剂,遂忘汤法,对大汤剂完全陌生。试想普天之下,三四百年间,医家用的都是小剂量,他们怎么可能设想经方的剂量在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但是后来我和我的团队在973课题的压力、动力和助力下,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再一次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我便坚信经方药物计量的确采用的是东汉官秤。这次研究我改变了思路,主要不是对两汉的度量衡量值进行考证。两汉度量衡量值早已被度量衡史专家依据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全面考古,细致考证,研究得比较透彻。那是几代度量衡史专家的努力,而且不少专家是倾其毕生精力从事古代度量衡研究。大多数医家是没有能力,尤其是没有精力进行那样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的。大多数医家所进行的考证、所撰写的文字,都不过是借用、参考度量衡史专家的研究结果而已。我这次的研究思路,我称之为“综合逻辑考证”,集中精力回答一个问题:经方药物计量不用官秤吗?最后我的答案是,经方药物计量一定要用官秤。我们把理由概况为“四无”:无胆、无需、无力、无它。我们可以问一问,当时的医家有必要在官颁度量衡之外,另外搞一个权衡吗?他们有这个能力吗?当时没有印刷术,书本很少,即使某位特立独行的人物在某种思想的驱动下要搞,他能够实现吗,能够推广吗?如果伊尹或者张仲景本人在著书的时候另搞一套权衡,又有几个人能看到他们的书?

当然我们提出的依据和理由远不止这“四无”。

在此我还想说说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意义。有些人认为经方本原剂量问题不是一个问题,没有研究意义。他们说临床上该用多大的量就用多大的量,不需要问经方本原剂量是多少。那么让我们看看经方疗效评价问题吧。历史上曾经有“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说法,而另外也有经方效如桴鼓、效如影响的赞誉。如果剂量都不清楚,如何评价经方的效果?当下网络上有一句话“任何脱离了量去谈毒性的话都是耍流氓”。回到经方疗效问题上来,我们可以说,任何离开了剂量而评价经方疗效的话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我还想告诉读者一点个人的体会。方药量效研究十多年,特别是五年的973课题研究,对我临床处方用药影响很大。我常说,任何药物的应用都要看剂量是否合适;不是用了没有,而是用够量没有、用了合适的量没有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

甲午年仲秋于北京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傅延龄、宋佳、张林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一书作者自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略有删减。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张仲景方剂又称为“经方”,是众方之祖,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这却是一个百家争议、千年难决的历史疑问。著者采用综合逻辑考证方法,基于严谨细致的文献分析、文物对照和药物称重,结合医理与药理,充分论证经方药物计量只能采用东汉官秤,其1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04282.html

上一篇:向海洋进军:我国主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下一篇:生物怎么入侵新生态系统
收藏 IP: 221.123.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