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需要相识无穷,时代需要呼唤信仰。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数学是关于无穷的科学”;他的得意门生外尔(Weyl,1885~1955) 说:“数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无穷”、“无穷是数学的灵魂”。不管哪一句话都表明:无穷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数学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无穷”,那肯定是一个很无聊的地方;如果没有“无穷”,数学家们就没有事情可干了。信仰是做人的灵魂,信仰也是做人之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信仰,那么他活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曾断言"关于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可以被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宇宙与无穷是同义词,其实要真正理解它们都比人类徒步登天还难。伽利略在其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1638 年) 中曾经说:"无穷大因为它的巨大,无穷小因为它的微小,都超出了人们有限的认识范围"。帕斯卡尔也认为无穷是不可知的,他在其论著《论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对此有其独到而且深刻的精彩论述,现摘录几个片断:
"比起无穷来,人算得了什么呢?相对于无穷来说,他是虚无,相对于虚无来说,他又是万有。人是虚无和万有之间的一个中项,他根本无法理解这两个极限。万事的终结和起源,对人来说,是隐藏着的,是不能识破的秘密。人不能认识他想当然的虚无,也不能认识他陷入其中的无穷。"
"在自然界的无穷大和无穷小两个无穷之间,人们比较容易想象的是无穷大。人们没有认真地考虑这两个无穷,才轻率地研究起大自然来,不知量力地自以为他们同自然界是对称的。然而,他们研究一切事物的起源,以便对万物都有所认识。但他们的态度之傲慢,就像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一样地无穷。其实,要探求大自然的秘密,如果不具有自然一样的无穷智力,就是傲慢。"
"人类的理性总是为变幻无常的现象所欺骗。事实上,在两个无穷之间,不论什么有限的东西都不能固定,不论是什么样的庞然大物,无穷都会立即把它席卷而去。从无穷的观点看,一切有限的东西都是等同的,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特别认为其中的一个比另一个好,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只不过是增加人们的痛苦而已。"
帕斯卡尔
与哲学家、科学家相比,数学家们相识无穷的雄心要大得多。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他认为"在数学内部没有不可知",而且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誓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将会知道"。这句名言引领不知其数的杰出人物投入到数学这项伟大的事业中。相比而言,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 要低调得多,他的遗言是"我们知道的是微小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到底谁的话更确切呢?实际上,数学工作者要真正认识"无穷"的本质是超越数学范畴的。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在1931 年。著名奥地利数理逻辑专家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 在这一年发表了他的不完备定理,震惊整个数学界(波及科学界)。用通俗的数学语言写出来,他的定理可陈述为:
"在包含自然数的任何系统中,一定有这样的命题,它是真的,但不能被证明;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它是相容的,那么它的相容性不可能在系统之内得到证明。"
哥德尔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告诉人们:数学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数学体系都不可能证实它的相容性,不能证明所有真命题正确与否,都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内容;数学家也面临着传播谬误的危险!这真是晴天霹雳,骤然粉碎了希尔伯特追随者们的美梦!针对这种现象,外尔曾感叹说:"上帝是存在的,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是存在的,因为人们无法证明数学的相容性"。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无穷惹的祸!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你不能与未来斗,时间不在我们这一边"。与此相呼应,我们不妨说"谁都无法与无穷斗,真理总躲在迷雾中"。
哥德尔的发现对数学界的打击是巨大的,数学作为绝对真理的化身,由此丧失了其不该拥有的地位。美国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M¢Kline,1908~1992) 曾这样说,数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历了数个黄金时代,现在数学圈的蜜月期行将结束,谁都无法阻挡。数学新的发现将会越来越难,小的改进将会成为主要目标,更加深入的理解将需要日益艰巨的思考才能达到。试问,既然这样,数学家们是否就该垂头丧气,什么事情都不干呢?答案显然是还要继续干,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里推石头,虽然他明知石头永远推不上山顶,但是还得永远推下去,除非他被压在大石头下面!
诚如南唐李煜(937~978) 在《虞美人》中所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穷",正像那无穷的江水,始终给数学家及喜欢探索无穷奥妙的科学家们添加无穷的困扰、无穷的愁!神奇又怪异的"无穷",真是招人爱又惹人恨!
信仰是什么?说得更直白一些,信仰就是做人的方向。说得更具体一些,信仰就是指人们相信人生中有一种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信仰高于日常生活。信仰,就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只不过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而已。
美国诗人詹姆斯•艾伦(James Alan,1943~) 在其经典著作《做你想做的人》中写道:"人的思想就像一个花园,可以井然有序,也可以杂草丛生——但是不管是哪种结果,它都是拥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将有用的种子种下去,到处都将是没有用处的杂草种,那么结果只会杂草丛生。"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园丁,都是自己人生航船的掌舵者。要想让自己的思想花园不荒芜,就必须要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上健康信仰的种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信仰,就不可能有纯洁的心灵,从而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常常会陷入软弱、无助与痛苦中不能自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健康信仰,就会丢失做人的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生命成长就会迷失方向;人一旦迷失了方向,其精神就会死亡、生命就会堕落。
《至尊奥义书》中说:"一味追求物欲者,将坠入人生的暗流;一味追求精神者,将坠入更深的暗洞。物质、精神比翼齐飞者,将今生幸福,来世快乐。"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还有多少人真正在追逐精神信仰呢?似乎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物欲的无限:
我们的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我们的交际圈要广些,哪怕每天奔命于吵闹的酒局、尴尬的应酬;我们的旅游要走的地方多,哪怕其实只是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拍张照片……。
其实,我们拼命追求这些身外之物的满足,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快乐,病态的快乐越多,我们的敬畏之心就越远。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说:"人生需要对两样东西保持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生,必然是病态的人生;没有敬畏之心的社会,必然是病态的社会。有一位智者说过,"人类的聪明可以发展出灿烂的文明,人类的愚昧也足以毁灭自己的家园"。在由“丛林法则”主导一切的恶性竞争社会中,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予以抑制,如果没有达成天下如一家的共识,那么人类最终将会走上一条同归于尽的路。这就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没有健康的信仰是非常可怕的。没有信仰的人是精神残缺的人,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社会;只有人人都有健康信仰到来之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有长治久安到来之日。
生活在竞争过度的后工业化时代中的人需要心灵有所依、灵魂有所系,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的生命目标。唯有人人都用善良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会有善良。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太需要呼唤健康信仰正常回归。也许人们永远不能相识无穷,也许呼唤健康信仰正常回归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可为的,而且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还得去为。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理由吧!
(本文摘选自赵焕光、应裕林、章勤琼著《梦想相遇无穷》后记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图片来自于网络。另有《梦想相遇无穷》同名文摘在科学出版社微信发布,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