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S&S专题征稿】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安全与隐私

已有 1607 次阅读 2023-5-15 14:59 |个人分类:Security and Safety|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专题征稿

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安全与隐私


84.png


专题背景:
虽然被广泛部署并作为很多实际应用的有效支撑,地面网络(如移动网络)由于高度依赖固定的地面基础设施,在地理和部署成本方面受到极大限制。针对这一问题,天空地融合网络(SAGINs)被提出,通过整合卫星网络包括地球同步轨道 (GSO)卫星、地球赤道轨道 (G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和低地球轨道 (LEO)卫星,空中网络(例如,无人机网络),和地面网络(例如,蜂窝网络),来增强网络的智能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扩大无线网覆盖范围。天空地融合网络可以支持很多前景广阔的物联网应用和多媒体服务,并满足无缝通信和网络服务质量 (QoS) 的高要求。

在混合且异构的网络架构下,天空地融合网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处理安全和隐私漏洞且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繁杂且无法预测的恶意攻击,例如欺骗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可能会严重影响天空地融合网络的运行,并对其上部署的服务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尽管传统的密码技术可以被用于为天空地融合网络设计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但它们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密和签名等密码原语存在很大的计算和通信开销,因而无法适配低延时的服务需求。当然,其他轻量级技术(包括差分隐私、可信硬件和人工智能)也可以被用于设计安全解决方案,但仅仅依赖这些技术为天空地融合网络构建一个完备的安全系统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此外,考虑到低轨卫星、无人机和用户等网络实体在不断移动,天空地融合网络需要采用去中心化和动态的网络切片、数据管理和服务部署。因此,中心化的安全框架可能并不适用天空地融合网络,如何设计并实现类似区块链的分布式安全和隐私保护框架也是潜在的研究方向之一。总的来说,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但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专题范围

专题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零信任安全模型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框架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轻量级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信任管理和评估模型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人工智能增强安全技术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安全通信系统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密钥和证书管理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后量子安全技术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零信任访问控制框架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恶意软件和入侵检测解决方案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零信任数据管理和处理模型

  • 针对天空地融合网络的攻击和防御测试平台


投稿须知

投稿地址:

https://sands.nestor-edp.org (投稿时请选择专题Security and Privacy for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Networks)。

投稿须知https://sands.edpsciences.org/author-information/instructions-for-authors。所有相关论文都将经过认真筛选并由杰出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同行评审。

征稿截止日期:2023630

文章处理费(APC):本刊为开放获取期刊,2023年免收APC费。


客座编辑简介

image.png

image.png


关于S&S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主编:邬江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Security and Safety (S&S)致力于快速报道信息网络、集成电路、软件工程、工业控制、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数字金融、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中涉及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共性交叉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及针对前沿及发展方向的观点与争鸣,旨在引导和推动智能时代多领域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的交融与进步。



期刊网址:https://sands.edpsciences.org;www.sciengine.com/sands
投稿地址:https://sands.nestor-edp.org
编辑部联系方式:sands@edpsciences.or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388094.html

上一篇:南海西北部海域夏季碳酸盐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沿岸上升流、河流冲淡水及地下水输入的共同作用
下一篇:现代青藏高原亚洲夏季风气候北界及其西风区和季风区划分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