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定运动员运动潜力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基因。除遗传因素之外,通过运动训练引起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改善是运动员对运动训练适应的结果。运动训练适应理论是运动训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着重论述了运动训练适应的生理学原理,并结合案例提出了提高运动训练适应效果的具体训练措施,是一本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运动生理学专著。
于亮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运动表现的生理学机制,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等研究。
该书将运动生理学原理与体能训练实践高度结合,为教练员、体能教练、运动表现分析师及竞技运动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工作人员等深入认识竞技运动训练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为切实践行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提供了高效的理论指导。于亮博士所在的国内青年运动科学研究团队十分出色地完成了翻译工作,祝贺该书的正式出版,它将对国内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和体能训练的专业人士加深理解高水平运动表现训练的科学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主任委员、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吕万刚教授 该书围绕运动表现的生理学基础,从多角度阐明了高水平竞技运动的重要理论,从多方面提供了提高运动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经典读本。 ——陕西师范大学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田振军教授 该书主要包括竞技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影响运动表现的其他因素等内容,每部分在介绍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的同时,又将各知识点相互联系,实为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部佳作。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傅力教授 该书系统地从生物化学、心肺机能、神经肌肉等方面介绍了高水平运动表现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强调了主要身体素质的训练原理,既可作为运动生理学的教科书、运动生理学工作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运动训练工作者的指导书。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赵杰修研究员
书名原文 :The Physiology of Train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ISBN 978-7-03-064858-7
责任编辑:崔文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本期编辑丨王芳。 科学出版社 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 严肃|严密|严格 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人文社科(H) 三高三严 精益求精 笔耕不辍 不忘初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ciencepress-cspm”添加关注
序(王瑞元)
译者导读
第一章高水平运动训练导论 1
一、什么是训练?1
二、适应 1
三、训练术语 4
四、什么决定了运动表现?9
五、明确运动表现中的薄弱环节 16
本章要点 16
第二章运动表现的生物化学基础 17
一、三磷酸腺苷 17
二、高能磷酸系统 18
三、无氧糖酵解 20
四、有氧代谢 23
五、脂肪作为运动能源 25
六、蛋白质作为能源 28
七、有氧代谢的限速步骤 29
八、限制运动能力的代谢位点 30
九、运动训练的代谢适应 34
本章要点 39
第三章运动表现的心肺机能基础 41
一、心输出量的决定因素 41
二、心输出量 45
三、决定血流量的因素 50
四、血液和肌肉内氧含量的决定因素 61
五、载氧 65
六、心血管系统和体温调节 80
七、训练的心血管适应 85
八、最大有氧功率 88
九、最大有氧能力 89
本章要点 90
第四章肌肉生理学 92
一、肌肉超微结构 92
二、收缩机制 96
三、单收缩、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104
四、收缩类型 107
五、张力—速度关系 111
六、功率—速度关系 115
七、牵张—缩短循环 117
八、等长—向心增强 127
九、离心—等长张力增强 129
十、向心—等长张力抑制 135
十一、向心收缩张力的向心效应 137
十二、张力—长度关系 139
十三、力量曲线 145
本章要点 158
第五章运动表现的神经肌肉基础 162
一、运动单位激活 162
二、神经肌肉疲劳 200
三、影响力量、爆发力和速度表现的因素 222
本章要点 244
第六章耐力运动训练 248
一、引言 248
二、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249
三、影响有氧能力和运动表现的因素 251
四、改善中央因素的训练 251
五、改善外周因素的训练 254
六、耐力训练的周期化 257
本章要点 262
第七章无氧运动项目与团队项目训练 265
一、引言 265
二、影响无氧运动表现的因素 266
三、提高最大无氧功率训练 267
四、提高最大无氧能力训练 269
五、无氧运动和团队项目的周期化训练 270
六、训练案例 271
本章要点 278
第八章力量、爆发力和速度训练 281
一、训练适应 281
二、力量、爆发力和速度训练的原则 311
三、其他训练注意事项 334
四、力量训练计划案例 345
本章要点 349
第九章竞技状态高峰、减量训练与过度训练 352
一、引言 352
二、竞技状态高峰 353
三、减量训练 355
四、减量训练案例 357
五、过度训练 358
六、训练模式的影响 361
本章要点 362
第十章拉伸和柔韧性 364
一、拉伸 364
二、拉伸的神经反应 369
三、拉伸的急性效应 371
四、柔韧性 379
五、柔韧性训练 383
本章要点 391
第十一章其他注意事项 393
一、运动表现和训练中的营养因素 393
二、运动员饮食 396
三、运动补剂 399
四、运动员的测试与监控 403
五、一些常见的运动表现测试 404
六、海拔高度 414
七、跨时区问题 416
八、轮椅和其他残奥会项目运动员 417
本章要点 418
参考文献 421
附录 422
索引 4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