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国民财富稳步增长的同时,形成了差距悬殊的收入阶层。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消费时代,财富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幸福感;另一方面也会催生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失衡。而当国民收入差距过高时,可能会诱发社会群体普遍的焦虑感受,产生财富焦虑。
研究还发现:受财务问题困扰的人会出现焦虑情绪,并可能出现失眠、头痛和抑郁等问题,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个体的财富焦虑还会降低对工作的热情,影响工作表现。同时,高金钱焦虑的个体为了缓解焦虑,更倾向于使用“享乐主义式”的花费方式,也更容易赌博成瘾。除了个体层面的影响之外,父母对金钱焦虑的态度会传递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未来在工作上的表现。收入差距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财物犯罪和某些暴力犯罪(如谋杀、抢劫等)的发生率越高。因此,对财富焦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前人关于财富焦虑的量表研究均基于国外的文化背景,且普遍针对财富匮乏的消费者群体进行设计,在国内的结构和生态效度都较差,不具有普适性。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研究组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因素分析等方法,结合已有的财富焦虑量表,构建出财富焦虑的结构模型, 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民群体的财富焦虑量表。随后他们利用量表对国内不同城市的1916位居民进行抽样实测,初步探究了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财富焦虑水平和影响因素。该研究首次探索了中国背景下财富焦虑的含义和结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测量工具,相关结果“中国人财富焦虑症状的结构、测量及影响因素”近日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在线发表。
国民财富焦虑的概念及结构
该研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民群体的财富焦虑量表,由财务担忧想法、财务焦虑感受、与投资选择相关的焦虑,以及与投资能力相关的焦虑四个因子共16个条目构成。
其中,前两个因子主要借鉴了前人开发的金钱焦虑量表以及与焦虑形成机制相关的研究结果,而与投资选择和投资能力相关的焦虑这两个因子是该研究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所提取出的新维度。因为随着财富观念和消费理念的变化、财富管理途径的多元化,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财富积累转移到财富增值,理财的方式和途径本身也成为焦虑的来源。
根据调研结果,我国民众对于财富焦虑呈现出三种心理群体:
低度财富焦虑,即对财富的担忧水平较低,不会对自身情绪产生明显影响;
中度财富焦虑,对财富和相关事情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和不安,但可以自身进行调节,不会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困扰,或困扰较小;
高度财富焦虑,对与财富相关事件存在强烈持久的焦虑情绪,自身难以进行调节,并对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这三种心理群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7.6%、78%和4.4%,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特征,即中度焦虑群体占比绝大部分,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国民财富焦虑的影响因素
该研究发现,收入、婚姻状况、与财务相关经历,以及人格因素都会影响财富焦虑的水平,但是年龄对财富焦虑的影响相对较小。
1.收入越高的群体,财富焦虑水平越低。
2.相比于离异和未婚群体,已婚群体的财富焦虑水平更低。
3.开放性越高(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的群体,其财富焦虑水平受收入的影响越小。
4.情绪稳定性在重大财务经历与财富焦虑水平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比如发生过重大财务事件的群体,其情绪稳定性特质较低,从而引发更高的财富焦虑水平。
财富焦虑预防和干预的途径
由于目前国民财富焦虑状态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该文建议对于财富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在不同层面进行适当的干预:
对于重度焦虑的人群,可以根据已有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提供的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来缓解焦虑症病情的反复;
对于处在中度财富焦虑水平、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可通过企业培训、在职教育等途径来缓解焦虑;
为防患于未然,有必要让心理健康(如自我探索、情绪调节等)和财富管理教育全面进入课堂,使青少年积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具备必要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缓解财富焦虑的途径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人格特质(如提升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等)与生活事件(如收入、压力事件等)在引起财富焦虑上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每一个群体设计更加细致和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有效地缓解心理焦虑状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详情请见:
王浩宇,罗薇,方方(2019)中国人财富焦虑症状的结构、测量及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doi: 10.1360/SSV-2019-0055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V/doi/10.1360/SSV-2019-0055?slug=fulltex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