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发展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科学通报》专题

已有 3394 次阅读 2018-5-4 15:51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近期,清华大学联合Lancet发布了“健康城市: 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特邀报告。《科学通报》邀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述评,欢迎关注~~


0-97kz-18-11ML.jpg


发展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题篇目

编者按

发展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宫鹏, 杨军, 徐冰, 张勇 

亮点述评

探索中国城市健康之路

李玲

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

王宇

规划建设健康城市是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关键

吴良镛

人居, 人居环境和人的城市

林晗, 雪娅

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和认识

李立明



编者按 


      1978 年以来, 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驱动下, 中国城市建设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的。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福祉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明显看到, 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中国城市发展也走了不少弯路。“摊大饼”式扩张、社区功能单一、鼓励私人汽车、环境污染等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一些不便, 并严重影响到居民健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 中央制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各地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积极行动, 体现在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发展城市”和“海绵城市”等的创建中。但城市在支撑各种建设实践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城市的终极目的——如吴良镛先生所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的一切是要为了人民”。换言之,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所有努力归根结底应该是为了城市居民的福祉。

      那么有没有将城市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抓手呢?答案就是建设健康城市。健康不是指狭义上的身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 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要实现健康, 需要提供一个自然和社会环境让个人能够充分地实现其潜力。而健康城市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且能不断扩大社会资源, 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在中国建设健康城市能够为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环境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伴随大规模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面临慢性疾病发病率和肺癌等疾病死亡率的上升等健康挑战。国务院2016 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确立了“健康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的认识, 并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就必须解决7.7 亿城市居民面对的健康挑战。意识到城市在实现健康中国中的重要性, 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城市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实现这些目标, 需要摒弃健康只是卫生部门一家事的思维, 因地制宜地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现途径。具体而言在城市健康管理中要采用系统的方法, 打破部门隔阂, 实现广泛的公众参与, 从根本上改变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因子。如在规划中以居民健康为指导原则, 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土地综合利用和建设完整社区等方法,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还需要提高居民、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群体在健康管理上的参与度。为私营企业能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参与提供条件, 发挥私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提高员工和顾客福祉方面的能力。

       健康城市的概念自1984 年被提出以后, 逐渐成为了城市健康管理的国际主流方向, 尤其是在城市化基本停顿的欧洲国家发展良好。中国从1994 年开始了小规模的试点, 2015 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 号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2016 年,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决定扩大试点范围, 选择了38 个城市作为第一批国家试点城市。虽然中国在如“卫生城市”等活动中积累了通过大规模社会运动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健康的经验, 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健康城市中国既缺少理论也缺乏经验。因此, 需要在健康城市的理论和建设方法上做出创新, 包括发展融合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管理学、环境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 增加对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途径对居民健康福祉影响的理解,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提升对城市环境人群健康的监测水平, 建立能够反映建设进展的指标体系, 发展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预测能力, 提出具体的健康城市建设策略和行动方案。

        清华大学-Lancet“释放城市力量, 共筑健康中国”特邀报告作为一个开始, 旨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的发展。我们相信, 科学界经过与各利益相关方通力协作能够发展出未来健康城市建设理论,并成功指导中国的健康城市实践。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全文链接

↓↓↓↓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3/11?slug=Brows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12310.html

上一篇:最新发现 | 金属-超导体纳米线混合结构中的新奇电压峰
下一篇:机器人也能拥有人类情感:“情感计算”让机器人学会“读心术”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