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ch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tchy

博文

纪念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设立20周年 精选

已有 6293 次阅读 2014-4-8 08:2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题记:本文是未完成之作,是领导两年前布置的一项任务,但写出来后感觉似乎价值不大,就没有再继续。现作为我开博的第一篇,权且作为杰青设立20年的一份小小纪念。


-----------------------------------------------------------------------------------------------


地理学科历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情况分析及启示

 

摘要:科研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为促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国家相关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推出了多项人才计划。其中,于1994年设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其入选人才水平较高、评选过程相对客观公正,已成为现今众多人才计划中的最优质品牌之一,对相关学科高水平人才的成长、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的杰青获得者共有68位,本文主要从单位分布、年龄与性别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国外经历、出生地分布及获资助后发展等对地理学科杰青获得者进行简要分析,供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及年轻科技人才参考。

 

关键词:杰青 地理学科

 

    为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我国于1994年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旨在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在中国内地从事自然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设立18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大批杰青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决策制定、技术进步、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具体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部的地理科学学科,18年来全国共有68位杰青获得者。本文主要从单位分布、年龄与性别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国外经历及获资助后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对这地理学科历年杰青获得者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总结出杰青的成长规律,供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及年轻科技人才参考。需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到的各位杰青获得者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均来自于互联网上可以查询到的公开信息,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各杰青获得者所在单位的官方个人主页,也有极少部分信息来自于非主流网站或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由于条件所限,作者未和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各杰青获得者及其所在单位联系,请他们确认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1 单位分布

    地理学科68位杰青获得者,从其获得资助时的所在单位来统计,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分别占到62.3%和33.3%,只有两名杰青获得者来自于部署或省属的事业单位。具体而言,中国科学院的杰青获得者以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该所由原冰川冻土研究所、沙漠研究所和高原大气研究所整合而成,少数在研究所整合前获得资助的杰青,为便于统计,统一归于新所名下。对于其他涉及到整合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均如此处理)、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为最多,分别有11、9、7人,其次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4人、青藏高原所3人,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各2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水土保持中心各1人。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6人、兰州大学5人、北京师范大学3人、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各2人,有1人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另外两名杰青获得者所在单位分别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绝大多数杰青获得者在获得资助后继续留在本单位从事工作,变换工作单位的杰青获得者只占总数的15.9%。尤其是身处西部地区的杰青获得者,除少部分由于工作调整而到东部地区外,大部分并没有调离原单位,继续在高寒或沙漠地区从事着艰苦的科研工作,书写着自己的科研人生。

 

2、年龄与性别结构

    地理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长期积累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其人才成长也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这从杰青获得者获得资助时的年龄分布状况可以得到很好印证。在所有68位杰青获得者中,获得资助时年龄在43-45岁的有35人,占总数的50.7%,40-42岁和40岁以下(不含40岁)的各有17人。2005年以来,地理学科的杰青获得者年龄普遍在43岁以上,占同期总数的62.6%,年龄在40岁以上的同期占比更是高达92%。在所有杰青获得者中,获资助时年龄最小的科学家是北京大学的倪晋仁教授和胡建英教授,他们获资助时年仅34岁;2005年后获资助时最年轻的科学家是同来自于北京大学的朴世龙教授,2011年获资助时为35岁,充分显示了北京大学在培养年轻才俊方面的突出优势。

    从性别结构来分析,杰青获得者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科学家,占总数的95.6%。女性科学家仅有3人,均来自于高等院校,分别为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中山大学闫小培教授和兰州大学赵艳教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于地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大都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野外观测、调查或考察,男性普遍在身体条件上要强于女性;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女性30-40岁期间在抚养子女、照顾家庭等方面相比男性付出更多,这不可避免的会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使她们丧失了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期。

 

3、学历与职称结构

    所有杰青获得者在获资助时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研究职称。学历方面,只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陈军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杰青获得者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职称方面,绝大部分获得者都具有正高级职称,占总数的97.1%;获资助时职称为副教授的只有2人,全部来自北京大学(胡建英和徐福留)。

    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本科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实专业基础和博士求学期间接受的正规严谨的科研训练,对于他们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硕士阶段相对而言影响不太显著。作者对地理学科所有7*位杰青获得者所就读的本科院校及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本科院校方面,兰州大学培养的杰青获得者最多为8人,其次为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7人,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各6人,陕西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并校后口径)各5人,其他培养2名以上杰青的本科院校有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大学及西北林学院,另外24所大学各有一名获得杰青资助。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方面,75.4%(52人)的杰青获得者在国内获得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平分秋色分别有27人和25人。需特别指出的是,仅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就培养了14个杰青获得者,远超出其他单位,其他培养了2名以上杰青的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4)、兰州大学(3)、南京大学(3)、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共有17名杰青获得者在国外获得的博士学位,占总数的24.6%,多分布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4、国外经历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上和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到发达国家攻读学位、访学或工作,是国内科研工作者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现在的科技考核评价机制非常重视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在国外杂志发表的SCI、SSCI等英文文章尤为重要(虽然现在国内舆论对SCI颇有诟病,但作者认为其总体上仍不失为衡量科研水平的较为客观、公正的标准之一)。科研工作者通过在发达国家的进修/工作,在了解和掌握先进学术理念的同时,也可较大程度的提高英文写作和交流能力,这对其今后科研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所指的国外经历,包括在国外攻读学位、短期或中长期交流访问(每次至少3个月以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正式工作等,不含参加会议、考察等临时性出国活动。

    据粗略统计,97.1%的地理学科杰青获得者在获资助之前拥有短期或多年的国外经历。杰青获得者国外经历在10年以上、6-9年、3-5年、3年以下的人数分别为6、8、22和25人(但国外经历不足1年的杰青获得者只有2人。另有6人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时间),可见杰青数量总体上与国外经历时限长短呈负相关。国别方面,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地区)包括丹麦、瑞典、比利时、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菲律宾、中国香港(回归前)等,相当一部分杰青获得者拥有两个及以上国家的国外经历。由于原始数据采集不全、也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上述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反映的总体态势应是准确的。当然,上述结果并不能得出国外经历越长越难以评上杰青的结论,因为多年在国外的相关科学家可能就没有参评杰青(海外)、也没有回国(不能参评国内杰青)。但对于目前在国内地理学科相关领域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而言,上述统计结果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今后若能到美欧等发达国家进修1-5年(2-3年或最为适合),应会对其科研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5、籍贯分布

    科研工作者的出生地与其能否获得杰青资助当然没有必然联系,本部分内容只是展示一下相关统计结果。地理学科68位杰青获得者,其出生地涉及19个省市,陕西和甘肃各9人、江苏8人、安徽和浙江各7人、湖北5人、山东和湖南各4人,广西、河北、河南、江西、山西各2人,吉林、辽宁、内蒙古、上海、重庆、宁夏各有1人。总体上看,多数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地不是经济发达省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好是现有杰青获得者攻读中学、大学的阶段)这些省份民间重教胜过从商,这对当地学子走上科教之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6、获资助后发展

    由于2012年杰青评选结果刚刚公布,如此短的时间无法评述其发展,因此本部分内容不包括今年新上的4位杰青。

    地理学科杰青获得者依托杰青项目自身以及后续获得的其他各类项目,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为国家、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部分杰青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地理、环境、生态等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1994-2011年地理学科的杰青获得者中:姚檀栋、陶澍、傅伯杰、龚健雅、赖远明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康绍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已经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占杰青总数的9%;据不完全统计,有14位杰青获得者成为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重点、863重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有27位成为前述各类项目的课题级负责人或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级的项目负责人,二者合计占总数的61.2%;有11位杰青获得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奖,2位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或一等奖,9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数杰青获得者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也非常出色,为各自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例如姚檀栋院士,其学生或研究团队中的田立德、徐柏青、王宁练等同样成为了杰青获得者,另有不少杰青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含金量比较高的多项荣誉。

 

7、启示

    如前所述,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性,人才成长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对于目前在地理学科相关领域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若今后有志于攀登科技高峰,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工作,同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抵御现今不良社会习气的能力;要积极寻求出国进修的机会,学习先进的学术理念、拓展学术思维、提升英文写作交流能力、积累国际合作的人脉与经验;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同时善于团队合作,善于从科学家前辈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研究选题既要注重兴趣驱动,也要同等甚至更加重视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或地方决策管理所需的信息。若能做到这些,相信有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成为杰青获得者、院士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016-782956.html


下一篇:沙漠中的养牛场
收藏 IP: 159.226.99.*| 热度|

8 朱朝东 秦承志 曹聪 陈冬生 赵斌 薛宇 朱教君 dashan196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