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岛全貌
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森林生态室”),于2008年12月成立,挂靠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版纳植物园是一个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小镇,葫芦岛上的科研院所,植物园人更愿意其称为科学岛。森林生态室成立以来,通过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深入研究,在学术界建立了赫赫声誉,成为国际上研究热带生态系统的重要力量。
时光荏苒,十年匆匆而过。十年前,森林生态室在热带森林生态学方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Ecology letters、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New Phytologist、Global Ecology and Biogography等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崭露头角,引入注目。十年来,森林生态室持续在这些重要学术期刊批量产出研究论文,近几年尤为突出,在Science、Cell、PNAS、Science Advances、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National Science Reivew、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Systematic Biology等综合性顶级学术期刊取得突破。2021年更是实现了Nature、Science和Cell三个期刊的大满贯,引起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森林生态室这十年间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是由年轻学者做出的,青年学者地茁壮成长,成为中流砥柱,是十年来森林生态室最为可喜的进步。十年前森林生态室PI的平均年龄约为51岁,2012年一些研究员相继调离或者退休,培养年轻人便成为森林生态室迫在眉睫的任务。版纳植物园和森林生态室领导,坚持多措并举,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
首先是培养青年学者担重任,为此版纳植物园建立青年科学家小组制度,或让部分年轻学者直接担任PI。对于新成立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给予100万启动经费,且三年之内不考核(中期有一次进展汇报)。经过多年地坚持,森林生态室PI的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51岁降为2022的43岁,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人才在科研活动中,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年科技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乎着森林生态室的未来。森林生态室通过引进、培养两手抓的方式,致力于提升年轻学者的科研水平,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引进时也特别注重科研潜力、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
引进星耀武研究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按照星耀武当时的科研实力,仅可达到版纳植物园研究员的聘任条件。最后园领导从学术积累、科研素质、科研态度和国际知名同行对其的评价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看到了他的科研潜力,于2016年将他作为中科学院优秀人才引进,为他建立研究队伍和研究条件方面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负众望,星耀武研究员先后在PNAS、Science、New Phytologist、Systematic Biolog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均有论文发表。荣获吴征镒植物学奖的青年创新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短短数年,已成为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并于2021年接任森林生态室主任的职务。
星耀武研究员
在引入人才的同时,森林生态室还特别注重人才地培养,要做到“引进来,送出去”。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于年轻学者的成长不可或缺。版纳植物园和森林生态室积极地为青年学者出国留学创造条件,尽力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鼓励青年学者申请各种渠道出国深造,如今森林生态室的所有PI和大部分年轻学者都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这些宝贵的经历对青年学者成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海中学会游泳,让年轻人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成长。这就是古生态研究组苏涛研究员的科研成长经历。2016年,年仅34岁的苏涛副研究员,撑起了研究组组长的担子。紧接而来的科考项目,使他快速成长并且担任古生物考察队的分队副队长。10年来,他带领团队26次进入西藏开展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工作长达494天,采集了上万件化石。通过对这些化石的深入研究,苏涛团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如:青藏高原是东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源头;是北半球交流的十字路口;在古近纪青藏高原存在一个中央谷地;4700万年前谷地中存在着亚热带类似香格里拉的生态系统,而随着谷地地球环境的改变,生态系统由密林向疏林转变,草本植物大量出现,而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的植被面貌经历了从热带森林到高寒荒漠的转变;青藏高原的北部生长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东部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今天的江南水乡。这些研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认识,研究成果2次被评为“中国古生物年度十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苏涛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荣获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刘东生优秀青年奖、青年古生物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苏涛研究员
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范围,帮助一批青年科学家茁壮成长,是版纳植物园努力建立的人才培养方式之三。2016年5月,陈占起博士进入版纳植物园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与权锐昌研究员合作,选用大蚁蛛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真细致地观察和一系列的科研实验验证,发现大蚁珠有类似高等动物一样哺乳和长期抚育后代的行为,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博士后顺利出站,他选择进入森林生态室工作,轻松的科研氛围,让他能够保持科研初心,勇敢前行。杨洁博士巾帼不让须眉,在群落生态学,尤其是物种共存机制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Journal of Ecology、New Phytologist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王刚博士专注于动植物互惠共生现象、榕树—榕小蜂和生态网络的研究,关注重大科学问题。不计较一时得失,7年磨一剑,最终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Current Biology等期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对于揭示生物演化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亚军博士长期在元江干热河谷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应对极端干旱气候的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专业顶级期刊。像这样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在森林生态室不胜枚举,优秀年轻学者的崛起才是森林生态室这十年来最大的进步和收获。
版纳植物园多年苦心营造的科研氛围,培养对未知世界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位森林生态室的青年学者。就是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西南边陲小镇的科学岛上,有定期举办专门的XTBG Seminar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还有餐后的lunch talk, 午饭的餐桌上、下午的茶歇时、傍晚的散步局,在有烟火气的碎片时间里,科研人员谈及最多的是科学问题;争论最多的是科学观点;交流最多的是回复审稿人意见。这种科研氛围犹如春风细雨慢慢地润入到每个科研人员的精神世界,让这里的青年科学家们从内心深处爱上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快速发展将青年科学家推到了历史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长期在跟随,在追赶。如今我们与世界先进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超越、领跑的重任已然落到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肩上。希望森林生态室的青年科学家们能够继续着眼于森林生态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下一个十年再创辉煌,早日屹立在世界科学之巅。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科研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