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河后的几点体会——杂谈研究生的培养
今年6月我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我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我的学生许多学生都在科研院所或在高校工作,很多学生都做了教授或研究员,成绩斐然。有的学生获得的优秀博士论文,有些获得国家级的人才项目。苏涛和星耀武都获得了吴征镒植物青年创新奖,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有同事常常问我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作为一个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导师,现在上了彼岸,似乎也可以谈一点过河的经验教训了。
199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今年止,我培养了58位研究生(包括法国籍1位,尼泊尔籍2位)和5位博士后合作过(法国籍1位)。和许多老师比起来,我的学生数量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了。培养研究生对于我而言,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调整自己的过程。26年间的我的学生从70年后到了90后,不同时代的同学有不同的时代痕迹,我不得不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中国科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科研环境,条件和要求和二十几年前大不一样了,这也要求我不断调整带学生的方式和要求。这几十年我自己的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在变化,学术积累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带研究生的方式也在变化。最后一个学生毕业,我的这条河也算过去了。
一、常怀教书育人之心。在研究所研究生是科研的主要力量,无形中研究生就被当做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我也不来例外,也把研究生当做科研力量,也要让研究生去完成课题组的工作和任务,但我始终还保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有了这个初心,有些时候我交给研究生的课题,就不是单纯为了完成项目或任务,而是把人才培养的考量放在了首位。还有一些课题的安排,则是完全是为研究生的未来着想。我毕业的研究生,我都希望他们能够选择去出国留学,去更大的平台,水平更高的团队,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在更大舞台上大展宏图。我更希望他们是栋梁之才,而不仅仅是研究组的中坚力量。
二、引导学生献身于科学。科研院所招生学术研究生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然而,在今天这个价值取向非常多样化的社会,读研究生的目的也就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就是想拿一个学位,换一个环境,更多的学生则对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种从一开始就矢志不渝,想做一名科学家的不是没有,而是不多。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谈话,都要问他/她为什么要考研究生,都是从引导他或她做未来一名科学家开始的。我给学生分享自己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当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理解我说的艰辛与快乐,我自己是在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体会到做研究的快乐的。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只有当导师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研究,学生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身于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多看文献,你自己得首先多看文献。导师能从学生的报告、论文和交谈中知道学生看文献的程度,学生也能从你的交谈和指导中知道他的老师看了多少文献。导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保持好写一作文章的习惯,要坚持发表一作的文章。一是表明你还在科研的第一线,还有冲锋陷阵的能力;二是坚持发表第一作者的文章,你才能体会学生的困难和问题所在。我的履历中有以一段时间缺乏第一作者的记录,现在想想看是一种缺憾。
四、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我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不能只知道我知道的事情,掌握我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我这个人本事小能力差,又没有什么独门绝技传给学生。但有我有一个好处,就是人还算虚心,非常愿意向学生们学习。我从学生处获取过新的文献,新的研究方法,甚至是新的理论。我培养每学生的过程,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也获益匪浅。
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前面说过,在一个选择多元化的社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来读研究生的目的也各有不同。从另一个方面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做科研的。这个行业不仅需要超凡智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更需要坚忍不拔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经常面对失败的勇气。如果你不能每天工作12小时,且全年无休;如果你不能常年保持高强度的看文献频度,做实验,出野外的能力;如果你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经常会失败的勇气,你最好不要进入这个行业。我常常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题。对于真正能够并且愿意献身科学的学生,设计那种有挑战性,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师生共当风险,共同努力寻求突破。对于只想拿一个学位的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设计那种中规中矩的课题,保证他们能够按质按量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我的学生也有不少是从事其他工作的,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我相信他或她在中国科学院的经历和受到的科学训练,必将提升他或她逻辑思维能力,改变看问题的方式,让其终身受益。
六、登高远望,提升品位。品位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学术品位,关系到一个人的学术成就。尽管我起点不高,但我还是努力去提升研究生的研究品味,引导学生去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年轻学者最终要走向国际学术的舞台的中心,现在中国的学科发展,让年轻研究生们站在了历史上的新起点上,他们要担负起历史赋予中国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
七、恪守边界与底线。导师的底线在哪里,每位导师心里都应该很清楚。边界必须准守,底线不可突破。我提倡亦师亦友而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我常常会和学生开玩笑,偶尔也跟着大家八卦八卦。但我提倡既要关心学生生活,又要尊重学生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有的学生也会和说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还有过女/男朋友或配偶我给打电话,诉说他们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这种时候我首先做一个倾听者,然后站在长辈或朋友的角度给予一些建议。面对一些难以决策和取舍的时候,我就站在学生父亲的立场上做决定。我有一位在读博士生怀孕了,而答辩又在即,本着这个原则,我给予了力所能及的照顾,结果这位同学即没有耽误生孩子,也没有耽误答辩。对待学生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在研究组提倡良性竞争,不能将相似度过高的课题同时交给两学生去做,那样会引起不必要内卷和恶性竞争。
以上是一个已经上了岸的人的胡言乱语,仅供一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