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尚未开始,硝烟便已经弥散开来。前几天基金委某处的老师来科大座谈,我有幸听取了今年基金申请的布置,并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从座谈中获悉,今年基金申请需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基金限项规定并没有变化,仍保持3项,所以大牛们不用担心了;另一个是明确指出去年面上项目获得资助后今年不能再申请面上,包括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鉴于后者,我今年寒假应该可以有些空闲时间陪家人过年了。
不写基金申请书,的确可以轻松许多,因为想写好一份基金申请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台下十年功”的铺垫,还需要“台上一分钟”的表现。以往的研究基础很重要,申请书的书写也很重要,想获得专家的A评,就要做到充分准备。2009年博士毕业至今,博士后第一年申请青年基金并幸运获得三个专家的“优先”资助(2011-2013),而在受聘副高的时候又写了一份面上项目的申请书,幸运的是,五个评审专家也都给了较高的评价(2013-2016),于是今年不用再想着写本子了,好好做事情吧。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今年不用写申请书,不过咱不能闲着,还可以把申请基金的经过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和我有一样经历或者需要基金资助的年轻朋友有所帮助。
--------------------------------------------------------------------------------------------------
篇幅原因,就说说青年基金的申请吧。
2009年6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之后,不再跟着博士导师开展工作,继而开始转入新的研究方向:流体力学界面不稳定性(i.e. Richtmyer-Meshkov instability,RM 不稳定性)。这个领域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没有一点基础,所以一切从零开始,和新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开展激波管实验,看激波动力学的书籍,看大量文献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到年底的时候,对这个领域基本上有了大致的印象,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实验方面,做了一些漂亮的结果。在2009年底学校做完基金动员大会之后,我便开始构思如何写青年基金的申请书。从开始想到最后动笔,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矛盾:写哪个研究方向?如果写旧的研究方向,可能研究基础会好一些,但是写哪部分内容、该如何去执行是个难题,在这个方向没有学生可以一起开展工作,而且原实验室的导师和师姐已经有了两个基金项目了;如果写新的研究方向,将会有不少学生参与,容易取得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基础薄弱,尚未发表有代表性的论文。愁卅我也!
眼看快到春节了,再不写恐怕时间来不及,于是开始动笔,所选内容是新的研究方向:RM不稳定性。写了大概一周时间,把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码了一遍,等写到研究基础时特别是个人简介时,发现可写的东西太少了,居然连一篇相关的正式杂志文章都没有!这时候又开始犹豫了。春节的时候,赶上高中同学毕业十年聚会,刚好换换脑子,带着老婆孩子回到高中母校玩了两天,然后回老家待了一宿,之后又返回学校准备写本子。这一次,经过认真思考,确定还是拿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作为基础,写这个青年基金。
我的博士论文是流动聚焦技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流动聚焦(flow focusing)是一种制备微纳颗粒的新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压流动的气体驱动液体从小孔流出形成锥-射流结构,射流因不稳定性最终破碎成小颗粒。我从2005年开始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并逐步与射流的不稳定性理论研究相结合。期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2009年发表了一篇流体力学的top期刊JFM文章,也因此拿到了中科院院长奖。有了这些基础,写申请书的后半部分就比较容易了,现在的问题就变为:如何提炼出创新点来开展研究内容呢?
原实验室已经有两个相关的基金,一个是原导师申请的,刚结题,一个是师姐申请的,还在执行中,内容都与射流的不稳定性有关,特别是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如果再写不稳定性,内容就要有所不同才行,否则很难有创新性。而且最重要的,大尹老师说这个方向已经不是流体力学的主流,想获得资助必须花些心思。写单一的流动聚焦已经没有新意,而写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又会和先前的基金内容冲突。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方向,就是把流动聚焦和电雾化、电纺丝等结合在一起来写,可能会好很多。不过,这个想法并不是第一次提出,2006年已经有文献报道了流动聚焦和电雾化相结合的方法,并发表在JFM上了。幸运的是,文献报道只涉及一种结合方法,尚有其他很多种结合方法尚未报道。有了这个想法,回学校后便开始专心写起来。直到元宵节,终于把初稿拿出来了。
然后,自己不断的修改,内容上、语句上、措辞上、段落上,都进行了细致的改进和提高。这期间和系里几个拿过基金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并要到了他们的本子进行参考和揣摩。其中刘老师给了很多建议,他的基金每申必中,所以要多学习,他说本子的每个细节都要注意,一定要把本子给专业里的几个教授初评一下。这些建议左右了我对写申情书的认识。
过完元宵节,学校快要开学了,我自己感觉申请书已经没有问题了,于是才敢发给专业的几个老师看,而且信中措辞礼貌、谨慎和谦虚,其中,也给我们系的大牛、在JFM发表了很多文章、评审过无数基金、刘老师的老板——陆老师发了一份。
我是下午给陆老师发过去的,到了大概晚上8点多,陆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大概说了不到两分钟,大意就是写的不错,很有可能获得资助之类,这时候他是在办公室打给我的,我认真听着,也征求着陆老师的意见。大概到了晚上10点钟,我的电话又响了,陆老师打过来的,这次是用手机打的,听得出来,他正在走回家的路上。不得不说,陆老师作为我们的院长,对年轻一代很关心和照顾。这一次,他终于憋不住了,给我好好的上了一课,至今难忘。
陆老师说话是很有艺术的,他第一次打电话并没有直接说本子的内容,而第二次打电话,也是先说本子写的不错,一般来说问题不大,不过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我知道陆老师这次对本子是有意见的,于是跟他说有什么意见就直接告诉我,我能承受得住。接下来的意见,就不只是一点点了,受益匪浅。
首先是标题。我的标题写的是电场与流动聚焦耦合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我本意是想多场耦合是个难点热点问题,这样写能突出创新性。但是陆老师一针见血,说“电场”和“流动聚焦”不是对等的概念,怎么能耦合呢?他给我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后来用到的标题。
其次是立项依据。大家都知道立项依据很重要,但是这部分很难写的好。除了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书写外,还要主次分明,使用主题句!陆老师特别指出,立项依据内容比较多,但是用有限的字句概括,突出重点还是很难。怎样能够抓住评委的眼球,就是要用主题句把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使用主题句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节约评审时间!要记住:专家的时间不会浪费在没有层次的本子上的!引用论文要有代表性,尽量把该领域的代表作都能涉及到,国内外兼顾,但是不宜过多,青年基金30篇左右即可。
再次是研究内容。我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实验部分,一个是理论部分,一个是应用部分。表面上看三部分都写了,多完善啊。但是,这样写肯定是要挨批的!!因为任何的研究都可以这样写,那还能显示出来想做什么吗?想解决什么问题么?还有就是,三个部分都写,20几万的青年基金,你能做的完么?!所以,研究内容一定要具体。根据我的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陆老师直接说了几点内容。看来陆老师真的把我的标书认真评审了。现在想想都感动的泪流满面啊~~
在解决的科学问题上,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简单地把研究内容罗列上去。一般两个就行了,写多了并不能加分。在创新点上,有些词语是不能用的,比如“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等评价性的字眼,这些应该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不是自吹自擂。
那天不知不觉受教十几分钟,陆老师也该快走到家了。挂上电话,我赶紧拿出纸笔,记录了这几件重要的信息。
后来,博士导师又加入到基金的成员中,给基金增加了重要的砝码。即便如此,每天还是反复修改思量,字斟句酌,不断提高。快到截止时间了,我又发给几个老师评审,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我才提交。不过,在交到科技处之后,我又发现了其中有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合适,而且比较明显,我问了一下刘老师,他说他以前发现问题都是到科技处直接替换的,要做到万无一失。听了他的话,我把申请书到科技处又重新提交了一遍,这才放心。
因为第一次申请基金,还是比较忐忑。不过已经尽力,也就听天由命。
这个基金的最终评审意见是三个“优先资助”,而且评价都还不错。这里想用一句话简单总结一下: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功在平时。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好一个申请书,需要认真准备,不能存侥幸心理。而为此所做的准备,那就不止三两个月了。对于大牛,写的申请书可能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而对于我等草民,那就必须在申请书上花大功夫了。
【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528-641669.html
上一篇:
已知的轨迹,未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