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关于柯石英与大陆深俯冲问题的再讨论(上)

已有 3974 次阅读 2010-2-16 18:28 |个人分类:大地构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柯石英

对批评的答复:

 

关于柯石英与大陆深俯冲问题的再讨论(上)

 

嵇少丞教授对本人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的“苏文辉挑战‘大陆深俯冲’表明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一文提出了批评和反驳。

对此,本人首先要表示感谢。中国科学界几乎没有学术争论气氛,有不同的意见能够公开交锋,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件好事。本人接受嵇教授的挑战,一定遵守学术论争的规则,摆事实,讲道理,对事不对人。希望论争的结果是能辩请一些问题。“不打不相识”,也许就此多了几位朋友。以下就所提问题和评论,分别给以答复。

 

1嵇教授认为:《科学时报》对科学不太严肃,来稿不经专家评审,就随便发表,造成恶劣影响。

 

嵇教授应该相信《科学时报》,未经调查就下结论,说“来稿不经专家评审,就随便发表”,语气是如此之肯定,主观性未免太强了点。

这篇文章《时报》是送给专家评审过的。文章发表后,对柯石英形成持不同意见的两派学者还坐在一起,“各种意见的专家,结合如何突破地壳压力的观测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友好地交换了4-5个小时意见,很有收获(摘自一派意见专家发给我的信)”。应该说,《科学时报》在推动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Amsel评论:“接着说一句,池顺良老先生再把苏文辉的结果发挥到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还要拿来批判板块理论,就更搞笑了。”

嵇教授回复:河南省鹤壁市地震台池顺良老先生,很会做文章,一棒子把中外超高压变质岩的学者都打了,大家都搞错了,就他和苏教授的对。有位院士老先生给我《科学时报》的文章读,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做的什么科学? 太不把地质不当科学,以为谁都可以糊弄一番?所以,我才写了专门反驳文章,这里仅是简评两句。

  

自从科学发展进入细化研究阶段后,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科学家不要闯入非自己的研究领域。“隔行如隔山”,在科学发展的这个阶段,这样的潜规则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科学除了分化,也需要综合。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在两种或多种学科的交界地带诞生。科学正在进入综合时代,这又要求各学科专家打破专业的局限,关心非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学科间加强交流,专家间互相学习和能听懂对方的语言就成为科学综合时代的要求。

苏文辉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实际上,我对地学确是门外汉,对地球的认识尚在补习ABC阶段。但我作地表柯石英问题,只是从物理,特别是高压高温物理,凝聚态物理角度,物质结构和材料合成角度来思考的。仅限一方靣的视角。”“但我们必竟是地学圈外人士,需更多地学专家参予、支持和指教”。态度是十分诚恳的,并未如嵇教授所说的:有“就他和苏教授的对”的傲慢情绪。既然国家基金通过了评审,给苏教授的团队立了项,作为专家的嵇教授对苏先生工作的结果评头论足,反对或支持都可以。如能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将不同学科专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柯石英疑谜能更好地破解。这样不更好吗?

本人也不是地质学家,因为工作需要想搞清大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关心大地构造理论。可惜现在流行的板块说并不能说明中国大陆地震发生的原因。正如湖南省地震局周友华研究员所说:“细心研究下去就会发现对地震及一些构造现象,用板块理论进行抽象笼统的说明还可以接受,但一旦进行具体时间、地点、构造及地震事件必然性的解释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做地震工作,又不清楚大地震发生的真正原因,这怎么行?既然没人能告诉咱,就只有靠自己来思考了。但这样的思考难免会被看成“不自量力”。想寻找新的出路,“不破不立”,又不免会对主流理论提出质疑,于是,难免不受一棒子把中外学者都打了”的质难。要独立思考,就要担被质难的风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资源、灾难、环境等关系社会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地质科学的进展。这些浅显的道理岂能不明白。嵇教授和某院士认为本人“太不把地质不当科学,以为谁都可以糊弄一番”,可能就是因为上述原因吧。

莫顿给出科学的4条原则是:非盈利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可怀疑性。

第一条原则实际上已受到巨大冲击。科学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谋生和致富的手段,科学家们为争夺科技资源而展开的较量已是公开的秘密。科学管理部门为如何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煞费脑筋。国家在主流学派研究上的投入是巨大的。而这些非主流的探索基本上不花国家的钱。

由于第一条的存在,第四条原则也往往被颠倒。可怀疑性变成了“不许怀疑”。

马宗晋和杜品仁在最近出版的“地球的非对称性”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种合理的地壳动力学或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3)应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这些判别条件看,迄今还没有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是完善的”。这个判断当然也包括“板块说”。

既然迄今还没有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是完善的,还不能允许有人怀疑这个假说吗?莫非科学界也要引入我国教育界盛行多年并被证明严重阻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灌输模式吗?

其实,少数人非主流方向的探索,并不妨碍主流学说在改进和完善理论方向前进,不同思路间的交流甚至可能会起到促进作用也未可知。中国历史上有过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真希望这样的时代再次来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295396.html

上一篇:摒弃‘板块’说的理由(五)新一轮全球构造百家争鸣已拉开帷幕
下一篇:摒弃‘板块’说的理由(六)全球构造理论探索道艰难路遥远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