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命运未知的新西兰大短尾蝠 精选

已有 4703 次阅读 2023-4-18 10:17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蝙蝠是新西兰唯一的本土原生哺乳动物,现存的物种仅包括新西兰大短尾蝠(Mystacina robustaNew Zealand Greater Short-Tailed Bat)、新西兰小短尾蝠(M. tuberculataNew Zealand lesser Short-Tailed Bat)及新西兰长尾蝙蝠(Chalinolobus tuberculatusLong-Tailed Bat) 3种。与邻近的菲律宾岛相比,在多样性上要差了很多:菲律宾有20多种特有蝙蝠。

       大短尾蝠属于翼手目的小蝙蝠亚目,体长约90mm,翼展约290-310mm,是新西兰现存3种蝙蝠中最大的一种。在小蝙蝠亚目设有单独的短尾蝠科,在系统分类上具有独特的进化历史。科下仅包括短尾蝠属,现存新西兰大短尾蝠和小短尾蝠。最近,在新西兰发现了一种至少存在于1600 万年前中新世的蝙蝠新种化石,取名为中新短尾蝠(M. miocenalis)。这种蝙蝠比普通的现代蝙蝠大3倍,用四肢走路,同现存的新西兰短尾蝠属动物类似(Hand等,2015)。

       新西兰小短尾蝠现在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物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新西兰大短尾蝠的现状就麻烦多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更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个物种实际上已经灭绝了。在2012年莫桑比克发行的一套已灭绝蝙蝠的邮票上,就将新西兰大短尾蝠放在其中。

       新西兰大短尾蝠,体型健壮,也称作新西兰强壮短尾蝠,与其特殊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在形态上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首先,其标志性的短尾蝠属的尾巴只有12毫米左右,但至少有一半的长度延伸到尿道口边缘之外,而其他物种的蝙蝠长尾巴则完全封闭在尿道口内;短短的尾巴没有翼膜。后腿和脚非常健壮,在其脚趾和翅膀上的主爪基部都有小爪子;耳朵很大,耳廓上的突出狭长而尖锐;长长的圆锥形的鼻子,有许多胡须,鼻孔呈大的管状;舌头又长又细,顶端有许多绒毛状结构。

       新西兰大短尾蝠的身体结构与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是相适应的。强壮的身体与后肢,它们多出来的拇指和脚趾上的的爪子,有利于地面上的爬行和攀爬;其它蝙蝠,除了吸血蝙蝠等少数几种之外,都只能在地面上滚动或者匍匐前行。它们的双翼可以在身体两侧折曲成小袋,既可以把手臂当作腿使用,也使它们能够减少面积以穿越狭小的洞口或丛林间隙。它们的翅膀具有较低的长宽比和较低的翅膀负荷,表明它们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适中的飞行速度,既适合长途飞行,也适合近地觅食。大短尾蝠通常在离地面不到2米近地区域捕食,近地比例比任何其他种类的蝙蝠都要高。大短尾蝠鼻子很长,意味着嗅觉也很发达,可以综合利用气味、被动听觉和回声定位来猎取猎物,它们的食谱包括甲虫、苍蝇和蛾类等昆虫,也采食植物花、果实、花蜜和花粉。

       新西兰大短尾蝠在新西兰濒危的原因与它特殊的行为方式以及人类的活动都有关。大短尾蝠通常在日落后1-2小时左右从巢穴中飞出来,它们的飞行高度很少高于地面2-3米。有人认为,这种蝙蝠之所以没有飞得更高,是因为在繁殖季节有成千上万的海燕和鹱飞到它们的洞穴里,飞的太高有可能与鸟群发生冲突。此外,它们活动时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地面上爬行觅食,这使它容易受到老鼠等人类引进的捕食者的攻击。在北岛和南岛的亚化石遗迹中都发现有大短尾蝠的踪迹,但在大约800多年前,太平洋鼠(Rattus exulans) 随着波利尼西亚人来到新西兰后,大短尾蝠就从新西兰的南北岛消失了。之后,它的生存区域被限制在大南角岛(Big South Cape Island)等没有捕食者的小岛上。1963年黑家鼠(Rattus rattus)被意外引入这些小岛,这种啮齿动物的入侵导致了大短尾蝠种群的消亡,也导致岛上的鸟类大量死亡,南岛沙锥也因此而灭绝。世界上最后一个大短尾蝠标本是1965年采集到的一个幼年大短尾蝠的标本,自1967年以后,再没有大短尾蝠被记录。大短尾蝠的系统分类地位在1984年才被鉴定出来,当初是作为小短尾蝠的第四个亚种,随后才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种即新西兰大短尾蝠,但此时可能已经灭绝。

    但人们仍抱有一丝希望,认为这种动物或许并没有灭绝。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南角岛和邻近的普陶希纳岛上的老鼠逐渐都被清除。1999年有学者曾在普陶希纳岛上记录到类似大短尾蝠的声波,但2009年的一次科考未得到进一步证实。听到大短尾蝠鸣叫声的普陶希纳据称是当地一支毛利人部落的领地,科学家很难获得许可进入这一地区开展系统搜寻大短尾蝠的活动,大短尾蝠是否已经灭绝,仍是一个未知之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384646.html

上一篇:德国梅色尔的古翼手属蝙蝠化石
下一篇:古巴船洞中幸存的极危物种-古巴大筒耳蝠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5 郑永军 尤明庆 李学宽 张晓良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