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简评方舟子的《“水记忆”闹剧》

已有 7393 次阅读 2011-1-21 09:02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

方舟子对水记忆的批评,就象他对中医的批评一样犀利,但比较苍白,因为他自己并不懂中医,也不懂水。我很敬佩方舟子,但对他认为科学就是当今西方哲学主导的分解论感到反感。在方舟子眼里,全息论、整体论全是假的,骗人的东西;而正好,中医就是从全息论和整体论出发的,所以中医是那么的不靠谱。必须承认,我也不懂中医,但我相信我见到的事实。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偏见的中国人,应该相信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许多人正是依靠这个治了病。客观地讲,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些被治好的病全部是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那些自诩解剖了数百个尸体的解剖学专家,没有发现人的任何经络的存在。实话说,这不是样本量少的问题,他即使解剖数万具尸体,甚至将所有的地球人全部解剖,也发现不了,因为人体经络根本就不是一个目前科学技术能感知到的实体。另外,穴位在解剖学上既不是神经元集中的地方,也不是血管集中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否认穴位对控制人体机能的重要性(当然,没有武侠小说中的那么神秘)。经络和穴位在现代科学上是得不到任何合理解释的,这是否暗示,现代科学理论其实仍然存在着缺陷?其实,这样的情况再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试想,在我们没有仪器测定电磁波存在的时代,任何企图解释电磁波现象的人说的话都会让其他人感觉很搞笑。从电磁场理论的发现,提示我们人体经络是否还受控于另外一个我们目前无法感知和测定的场存在?如果如此,那么水有记忆也不一定那么可笑。显然,作为科学思维,我们不应该轻易否定一件事物,而这个否定的理由仅仅来自我们所谓的“常识”,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批评方先生的意思,只是提出我的看法,供商榷!
 
 
附:方舟子《“水记忆”闹剧》
  法国免疫学家本维尼斯特并非等闲之辈。他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免疫学部的主任,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是1988年其实验室给英国《自然》的一篇论文投稿却让编辑部感到为难。他们把抗体用水反复稀释,稀释到水中不存在任何抗体分子,但是他却声称仍然能检测到抗体的活性。他猜测这是由于抗体在稀释过程中,让水分子有了对抗体的“记忆”,能够表现出抗体的性质。这让人想起了西方传统另类医学——顺势疗法,也是声称对药物稀释程度越高,药效越好,即使稀释到只剩下水,也能用于治病(参见《“分子顺势疗法”来了》,本版2011年1月5日)。本维尼斯特似乎为顺势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是这种说法不仅违背常识,更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化学原理。要让水具有抗体的性质,水的化学成分或结构必然要发生变化。但是仅仅通过与抗体的接触并不能让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任何改变,水仍然是一氧化二氢。这么简单的结构不会有“记忆”。水分子之间能够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聚成较为复杂的分子团,但是这种构造极不稳定,只能持续50飞秒(0.00000000000005秒),也不能用它来携带抗体的信息。

  这种明显违背物理、化学原理的论文如果投到别的著名学术期刊,早被直接退稿。但《自然》对这种离经叛道的研究较为宽容,只要看上去研究方法没什么问题,就有可能发表。在1974年,《自然》就发表过研究以色列“特异功能大师”尤里·盖勒的论文(后来才发现盖勒是在玩魔术),只不过同时发了提醒读者不要轻信的编者按。这次《自然》编辑部也如法炮制,在发表本维尼斯特论文的同时发表质疑该论文的社论,并要求本维尼斯特接受调查,在监督之下重复实验。

  论文发表一周后,由《自然》主编、物理学家约翰·马多克斯爵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化学家、“学术打假斗士”瓦尔特·斯图瓦特,专门挑战特异功能的魔术师詹姆斯·兰迪等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去了本维尼斯特实验室,监督他们重复实验。他们先用原来的实验步骤重复实验,重复了四次,有三次获得与原来类似的结果。但是马多克斯发现实验人员知道哪个试管原先装有抗体,无法排除在实验时有主观偏差。本维尼斯特主动提出用盲法再重复实验,即实验人员不知道试管编号对应的情况。为了防止作弊,兰迪把编号情况包在铝箔中,装进信封里,然后把信封贴在天花板上。

  用盲法实验了三次,结果都是否定的。调查小组随后发表调查报告,列举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用来测试抗体活性的血液样本没有很好地控制、阴性的实验结果没有报告、有时几个月得不出实验结果、实验室接受生产顺势疗法药物的公司的资助,等等,更重要的是,盲法实验没法重复出结果。其实生物学实验一般不用盲法,但是如果实验结果可疑,采用盲法就是避免主观偏差的最好办法。本维尼斯特拒绝撤销论文,称自己遭受到了“迫害”,批评盲法实验不合适,忘了盲法实验是他主动提出了,实验设计也都是经双方同意的,却愿赌不服输,一旦结果出乎意料,就不认账了。

  其他实验室试图重复本维尼斯特的实验,只要采用盲法,结果都令人失望。本维尼斯特从此在学术界名誉扫地。1989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将其停职。本维尼斯特干脆一条路走到黑,自己掏钱做研究,而且越来越离谱,声称水的“记忆”可以通过电话线和互联网传播,让没有接触过抗体的水也具有抗体的活性。本维尼斯特因此自称创建了“数码生物学”,也因此两次获得搞笑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是在1991年,为了表彰其坚信水是一种智能分子。第二次是在1998年,为了表彰其发现不仅水有记忆,而且该记忆信息能够通过电话线和互联网传播。

  但是本维尼斯特也不乏重量级的支持者。197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布莱恩·约瑟夫森就是其坚定的支持者。约瑟夫森也相信特异功能、支持冷核聚变,本身在学术界的名声就不佳。但是由于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说出来的话别人还不好不听。1999年,约瑟夫森向美国物理学会发出挑战,由他们监督,用随机双盲方法重复本维尼斯特通过互联网传播水记忆的实验。美国物理学会接受了挑战,愿意赞助实验费用。兰迪更是提出,如果实验成功,他将把用于悬赏特异功能的一百万美元奖金奖给本维尼斯特。但是直到2004年本维尼斯特去世,实验也没做成。

  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也是本维尼斯特的坚定支持者,不过他是在2008年以76岁高龄因近30年前的艾滋病毒研究而获奖的。蒙塔尼将本维尼斯特称为现代伽利略,声称有些人重复出了本维尼斯特的实验结果,但是不敢发表。他本人倒是大张旗鼓地在做类似的实验,发现细菌DNA也能让水有“记忆”,即使高度稀释到水中没有细菌DNA,水分子还能发出细菌DNA特有的电磁波,可以据此检测和治疗疾病。

  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马上会想到,蒙塔尼检测到的细菌DNA电磁波很可能只是背景噪音——电磁波无处不在。没错,蒙塔尼也发现,如果把背景电磁波屏蔽掉,就检测不到细菌DNA电磁波了。但是蒙塔尼认为,这是因为细菌DNA要发出电磁波,必须靠背景噪音来诱导。如此强大的逻辑,足以抵御任何批评。发不了论文没关系,蒙塔尼就自己办刊物。要不来资助也没关系,中国人很乐意花巨资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做研究。蒙塔尼如果足够长寿,很可能以上海交通大学全职教授的身份再获一个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

2010.1.17
(《中国青年报》2010.1.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406442.html

上一篇:上午我感觉到地震了
下一篇:冷眼看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
收藏 IP: 58.246.164.*| 热度|

2 曾庆平 廖聪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