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近期可燃冰的炒作就是一个计算乌龙

已有 15302 次阅读 2017-5-22 13:56 |个人分类:科普荟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计算, 可燃冰, 乌龙, 能量块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媒体都在炒作一个概念——可燃冰,这里说炒作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从媒体所公布的内容来看,真的是炒作。截止到今天,股市中相关的概念股还在疯长。

按照网传央视等众多媒体的说法,可燃冰就像《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中机器人所用的能量块,体积小、能量高。而且还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天呀,看到这里,大家都很兴奋是不是?核动力航母所用的能量也不过如此吧,我们期盼已久的能源问题看来马上就要解决了!

这难道真的是一种新的黑科技吗?显然不是,对于可燃冰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810年,首次在实验室发现可燃冰,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作为一种气体水合物对待而已;上个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在天然气输气管道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因为它堵塞了输气管道,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它的重视,60年代前苏联又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了可燃冰矿藏,这引起了多国科学家的注意;1970年,前苏联开始对可燃冰矿床进行商业开采。之后多年,一直渴望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来利用,可惜总体上成本不合算,并没有太多有意义的进展。可见,可燃冰的概念已经存在200多年了,其商业开采也有近50年了。

本月,我国公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本来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可惜由于计算上的乌龙,让一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甚至演绎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虽然现在有不少专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但总觉得有些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这本来是一个初中生就可以理解的问题。在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解释几个概念。

甲烷气体,号称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无毒、无腐蚀性,也不溶于水。天然气(Natural Gas)中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有时还含有其他一些大气成分中的气体等。

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很容易理解,是将天然气液化的产物,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25。其制造过程是将油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进行一连串超低温过程进行液化后,储存在低温压力罐中(-161.5摄氏度、0.1MPa)进行运送。在实际作为燃料使用中,一般有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两种形式。以汽车为例,压缩天然气汽车中一般将天然气压缩到20.7—24.8 MPa储存在车载高压气瓶中,但气瓶体积非常大(普通家用车70升),本身重量就很重,携带的燃料并不多,汽车连续行驶里程短,充一次气可行驶100~200公里。如果不是价格便宜和附近有加气站,许多司机并不愿意选择使用。而液化天然气就不同了,一次充气,可以行驶500~1000公里以上,适合长途运输使用。由于工艺和成本上的原因,世界上目前使用较多的仍然是压缩天然气汽车。虽然天然气已经这样使用数十年从未出现过天然气爆炸、燃烧而导致车毁人亡的案例,但大家还是害怕其危险性,许多人对高压钢瓶就有恐惧感。

可燃冰,化学上称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是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的结晶物质,遇火可以燃烧,故得名可燃冰。可燃冰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将甲烷分子包在里面,因此也称笼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式可写成为CH4·8H2O,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结晶成“冰块”状。从物理性质来看,可燃冰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水

下面,我们根据上述数据来计算一下。1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和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分别可释放出625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也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从提供的天然气来看,可燃冰只有液化天然气能量密度的1/4,如果液化天然气汽车加装一次燃料能跑500~1000公里,加装同等体积的可燃冰只能行驶125~250公里,大致与压缩天然气汽车相当。这就比较尴尬了,说好的100升跑五万公里呢?关键问题,在目前汽车所能提供的有限空间限制下,要直接用可燃冰近乎天方夜谭,还不如直接用压缩天然气呢,未来也很难成为新一代能源革命的法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056387.html

上一篇:以乐观主义的积极态度对待地球的未来
下一篇:现实生活中别弄丢了中学化学知识
收藏 IP: 180.172.158.*| 热度|

51 史晓雷 丛远新 檀成龙 吕洪波 武夷山 李颖业 苏德辰 赵建民 姬扬 罗汉江 姚小鸥 王大岗 代恒伟 李万春 李春来 李兆良 徐绍辉 吉宗祥 张学文 赵序茅 李东栋 晏成和 黄仁勇 袁春华 张晓良 李欣海 柳竹浠 李志俊 曹建军 彭宁川 彭思龙 刘广明 徐荣 肖博 张家峰 马志超 曹俊兴 汪晓军 林辉 于道永 冯大诚 蔡庆华 wqhwqh333 biofans xlsd haipengzhangdr zhangfeng123 Global001 niure bshhzai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