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六—— 9.理论要点22-24

已有 2804 次阅读 2013-10-1 00:08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信息资源, 信息文明, 价值论, 学术诠释, 理论要点

信息文明之光(83):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六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 9.理论要点22-24


杨文祥        2013-9-30日修订整理

 

 

22.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包括主观信息资源客观信息资源两个基本类型

 

主观信息资源系统构成了人的主观意识,与人的本质构成了内在联系

 

客观信息资源系统是主观信息资源系统的作用、互动与整合对象。

 

客观信息资源的主体部分又是主观信息资源外化、物化或固化的产物,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客观知识

 

诠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论述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人的本质的完整内涵包括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本质人的人类个体本质三个方面。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以此作为自己的质的特性特质从而人类自身的存在动物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在的”存在严格地区隔开来,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个体本质现实存在的前提。

 

意识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和相应的存在形态的内在基础和基本特征,构成人的根本性特质的内核与其决定因素人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就是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与客观实现

 

这样,对自由的追求必然构成人在实践中的必然的同时也是自觉的行为。于是,自由便构成了人的实践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永恒不变的价值主题。

 

与此同时,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实现水平也就构成了人衡量与检测自身发展程度和历史水平的价值尺度

 

正是在这一基点之上,整部人类文明史才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样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

 

这样,从逻辑上和学理上分析,人的实践其实质就是一种以自由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为内涵的价值实践。而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人的行为,也就必然构成了人的价值行为。

 

而从生活与社会实践角度上分析,人的价值实践,无论是其物质价值创造实践还是其精神价值创造实践,无不是以生存与发展为其直接诉求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自由空间

 

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能够得到的自由空间的限度便决定了他具有多大的发展的可能

 

因此,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诉求,其内在的价值意义就是对自由与自由空间的追求

 

于是,信息资源主观信息资源的层次关系——主观信息资源与人的主观意识的之间的统一关系——意识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生活-社会实践人的本质之间的表现与被表现关系——人的实践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与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自由的追求与实现,由这一系列的内在联系所构建起来的理论关系,以及对这些理论关系的系统阐述便构成了“信息资源价值论”这一以人为本的具有信息时代的历史高度信息文明的文明高度价值思维价值理论体系。)


 

23.由于信息资源人的本质内在联系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价值实现过程与人的价值实践构成了一个统一价值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互为形式,互为手段

 

诠释:这就是说,人和人类社会的社会实践乃至历史实践,是一种包含各种不同实践层次和价值层次的价值实践。而这些不同实践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既是人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相关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和社会现实中,无论是思想文化大师还是科学技术巨匠,无论是政治伟人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在创造了相应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即人的价值。

 

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或转化为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或转化为个人的人生经验。这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和人生经验最终融会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明成果。

 

这些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文明成果,最后总是形成不同载体形态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源,即信息资源,并以社会信息资源的形式存在于人类文明不断积累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信息资源的形态既可以是记载在各种不同物质载体之上的文字、符号、图画——岩画、壁画等,也可以是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实物——文物和借以研究和分析相关技术的产品样本及相应材料的实物标本;既可以是现实空间的各种载体,也可以是由存储和流动电子计算机数据的虚拟空间所构建的电子信息网络载体。而作为主观信息资源意识,其载体形态就是人的大脑

 

这就是说,人的社会和生活实践不但创造和积累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和实现着无比宝贵的人的价值,同时也在创造着相应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价值——这种信息资源的价值形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价值

 

而当这些作为信息资源内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成果和人生经验对他人、社会和后世的社会实践产生相应的影响,推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走向深化的时候,这些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便得以释放与实现。

 

因此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明进步过程,不仅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与深化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价值和相应的信息资源价值的不断创造与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24.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主观信息资源客观信息资源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这一互动过程一方面是主观信息资源客观信息资源吸纳,以便实现主观信息资源自身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另一方面是客观信息资源主观信息资源转化通过这一转化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新价值的生成

 

另外,客观知识客观信息资源的主体本来就是人的意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在一定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由内而外,由精神形态向物质载体形态转化的结果物质形态的客观信息资源为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必须进入价值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客观信息资源重新进入人的意识,回归为人的意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自然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客观信息资源若不回归为主观信息资源,构成人的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无从借助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意识而实现其价值层次的飞跃。

 

诠释:在本人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理论语境里,“主观信息资源”即人的主观意识。

 

主观意识只有在受到外在的客观信息资源的刺激与激发,才有可能产生创造灵感的脉动,从而形成价值创造的冲动和价值创造过程的完成。

 

这一刺激主观意识——主观信息资源,激发其生成创造灵感的客观信息资源,既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信息交流对象的主观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交流对象之间是一种互为主客体互为主观信息资源和客观信息资源交互关系,也可以是文本、图像、数字符号、计算机数据甚至是产品样本、文物、建筑物等实物载体形态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是存在于现实空间中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是存在于网络以及其它虚拟空间中的信息资源。

 

当主观信息资源接收并吸纳了相关的客观信息资源以后,便完成和实现了主观信息资源,即人的意识内在结构的调整,从而完成了人的认识,即主观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的更新,使之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

 

上述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客观信息资源内化和转化主观信息资源——意识与相关认识的有机构成的转化过程,也是客观信息资源价值实现过程和新的主观信息资源价值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生成过程

 

人类社会的客观知识,即客观信息资源,就其整体而言,就是人的意识,即人的内在的和主观的知识、主观认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相应的信息交流手段,通过人际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演讲、著述以及人与电子信息网络空间的互动等形式,由内而外地外化和转化的结果

 

当内在的主观信息资源完成了向外在的客观信息资源的转化过程,也就完成了主观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过程,即人的价值的价值实现过程

 

与此同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客观信息资源和相应客观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生成过程

 

而外在的和物质形态的客观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则必须借助人的社会实践和具有生命活力与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意识——主观信息资源,在人的新一轮的社会实践,即新一轮的价值再创造过程中才有可能完成。

 

这就是说,客观信息资源价值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客观信息资源重新进入人的意识,回归为人的意识这一主观信息资源形态的过程。”

 

客观信息资源只有借助人的新一轮的社会实践通过“回归为主观信息资源,重新构成人的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有可能伴随人的价值的新一轮的价值创造,在实现其自身原有价值的同时,实现其价值的提升和价值层次的飞跃。

 

 

注: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480-481页。为便于理论诠释,在此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重新划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729237.html

上一篇:曹植墓凭吊
下一篇:拜读谢云章《【七言诗】重阳节登清风阁(多图)》有怀
收藏 IP: 221.192.238.*| 热度|

2 钟炳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