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处理工艺对铜铝复合母线排界面性能的影响
摘要:本文使用五机架连轧工艺制备了铜铝复合母线排,通过不同热处理工艺对轧态产品进行处理,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铜/铝界面层的相貌,使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界面层处的硬度分布,使用能谱对界面处的成分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热处理工艺对铜铝复合母线排界面性能的影响,为工业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连轧、母排、复合材料、界面
The influence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 on the boundary layer of Copper clad Aluminum compound bus bar
Abstract:Copper clad Aluminum bus bar were prepared using five stand continuous rolling system, and heat-treat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 the Cu/Al boundary layer were observed using microscope, and hardness of the boundary were tested using micro-hardness teste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tested using EDX. And the influence of heat-treatment process on the boundary in order to support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words: Continuous rolling, Bus-bar, Composite, Boundary layer
早在20世纪,铜包铝材料就在欧美国家受到关注,业内称其为继铜、铝后第三代新型导体材料,并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冶金、高低压电器、建筑行业及冶金行业等行业[1]。在国内,随着输配电行业快速发展,铜资源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节约铜资源,开发新型导体材料很有必要。铜铝复合母线排属于二维铜铝复合材料,较好地将铜的导电、导热率、接触电阻低等电工特性与铝的质轻、易成型的工艺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获得优良的综合特性,其中铜铝界面特性对于复合材料的电工和成型特性直观重要[2]。本文针对铜包铝母排的界面构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热处理工艺的影响,希望可以为产品制造和新品研发提供借鉴。
1.试样制备
试验样品为苏州华铜复合材料股份公司生产的铜包铝复合母排,其中表层材料为T2铜,成分范围满足GB/T 5231要求,铝的排号为1050,成分范围满足标准GB/T 3190要求,铜在材料中的体积比为20%。铜铝复合母排坯料经过五机架连续轧制后,规格为10mm×100mm×4000mm。取样后,分别在马弗炉内进行退火热处理,退火工艺见表1。
表1 铜铝复合排轧制件退火工艺
Table 1 Annealing process
样品序号 | 退火温度,°C | 退火时间,分钟 | 冷却方式 |
样品1 | 350 | 60 | 空冷 |
样品2 | 350 | 120 | 水冷 |
样品3 | 450 | 60 | 水冷 |
样品4 | 450 | 120 | 空冷 |
将退火后的铜铝复合母排在锯床上进行分割,研磨抛光后,采用4%硝酸酒精进行表面腐蚀。采用HB-3000型布氏硬度计进行复合排表面的布氏硬度测量。采用奥林帕斯DM51 的金相显微镜进行界面形貌观察。采用型号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界面电子形貌观察,同时采用EDX进行界面合金成分进行分析。
2. 实验结果
4种样品的小载荷维氏硬度测试结果见表1.
表2 四种样品表面布氏硬度
硬度
Table 2 Brinell hardness of 4 samples
样品 样品2 样品1 样品3 图1 不同热处理工艺的样品横截面金相照片(左侧为铝,右侧为铜),×500 Fig.1 Micro-photos for cross-section of samples(Al left, Cu Right),×500 |
其中样品3的界面电子显微形貌如图2:
图2 样品3的截面电子显微形貌
Fig.2 Electronic microscope photos for sample
对样品3铜铝界面层进行能谱分析,其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铜铝界面层的化学成分
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元素 | 重量百分比,% | 原子百分比% |
Al | 45.70 | 66.46 |
Cu | 54.30 | 33.54 |
3. 结果分析
从铜铝相图上看,二者之间可以形成多种化学物,其中包括q相、z2相、h2相等。各种化合物有金属元素组成,称为金属间化学物,硬而脆,变形能力差,在应力集中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开裂[3-5]。
图3 铜铝二元相图[3]
Fig. 3 Binary diagram of Cu-Al
根据界面层的能谱测试结果可知,在450°C热处理工况下,铜铝之间形成了金属间化学物组织界面层,其铜和铝原子配比接近1:1,为h2相。由于金属间化合物硬且脆,当厚度过大时,在变形过程中容易形成应力累积,产生开裂。在样品4的实验过程中,就发现过合金层处出现微裂纹的现象,这些微裂纹在材料整体变形过程中会成为裂纹源,导致界面的整体失效[6]。
对比分析不同温度的界面形貌,发现温度对界面层的促进作用大于时间因素,对于同一温度,合金层一旦形成,时间延长后,合金层厚度显著增加。从材料热力学角度进行分析,材料的化合需要满足一定的热力学条件,在一定温度下,铜铝原子活性增加,克服化合所需的势垒,形成金属间化学物。同时化学物的增加需要原子的扩散,高温下,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强,容易形成厚合金层。温度对界面的生成和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原子的扩散距离和扩散数量增加,也会促进界面层的形成,但作用弱于温度的影响。
对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材料硬度进行分析,发现热处理温度与硬度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材料的硬度略微降低,其中冷却方式对于材料硬度的硬度不明显。本文补充实验证明,冷加工后铜的硬度增加较多,而铝的硬度增加较少。在450°C情况下进行退火,铝和铜已经产生再结晶,金相照片表明,二者的显微组织均为等轴晶粒。由于二者的纯度较高,没有产生固溶强化。布氏硬度测试过程中,测试结果为铜和铝的复合硬度,硬度值略高于铝,远低于铜。
4. 结论
1)在450°C热处理工况下,铜铝之间形成了金属间化学物组织界面层,其铜和铝原子配比接近1:1,为h2相。
2)相对于保温时间而言,温度对界面合金化层的影响作用较大。
3)冷却方式对复合排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表面布氏硬度低于铜层,而高于铝基体。
参考文献
[1] 孙德勤, 吴春京, 谢建新. 铜包铝复合线材制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电线电缆, 2003(3): 3-6.
[2] 高文浩. 铜包铝线标准化.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1999(3): 23-27.
[3] 刘芳.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铜铝导体的连接, 农村电气化, 2001(3): 35-36.
[4] 张正南. 跌层母线排. 电源技术应用, 2001(3): 35-36.
[5] 周邦新, 蒋有荣. Cu-Al爆炸焊接结合层的透射电镜研究. 金属学报. 1994(3): 104-108.
[6] 戴雅康. 铜包铝内导体CATV同轴电缆的特性. 广播与电视技术. 1997(5): 25-2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