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问题、最优化和陷阱
邹谋炎
最优化方法对于处理数学物理反问题已经变得流行。在研究论文中,这是增加“颜值”的有效捷径。以图像处理问题为例,“IEEE Trans. On Image Proc.”这个杂志,几乎每期都成了“巨无霸”,说明热度非凡。凡和“反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如成像、复原、超分辨重建、稀疏重建、去噪,等等,处理办法变得很八股:定义一个价格函数由两项组成:最小化第一项表达原本问题对解的限制,最小化第二项是为克服病态引入的对解的附加限制。反问题的病态表现为第一项的最小化不足以限定解的唯一性,需要第二项来帮忙。这个方法称为“Regularization”,有人译为“正则化”,译为“规整化”似更合理,因为它和汉义“正则”完全是不同的含义。问题在于,实现Regularization对第二项的选择会因人而异、因观点而异。对第二项的许多种选择都可以定解,但不同第二项选择导致的解是实实在在不同的!那么,对第二项的哪一种选择能导致物理上希望的真解?恰恰这个基本问题数学家们并没有找到答案。事实上,许多文章从数学看很漂亮,但结果并不理想。这样的文章在当前的许多种刊物,包括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处处可见,不单是本文提到的那个杂志。
图像超分辨和稀疏重建是典型例子。论文延绵不断,有的作者报道的仿真例子看起来还不错,但明显没有达到希望的目标。有人以为构造一个凸的价格函数能够解决问题,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不难理解:数学上的定解并没有证明所定的解就是物理上希望的真解。职业研究者(例如教授们)应该有敏感性,或者问一问,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会如何?而本文主要是希望给年轻研究者一个提醒,对数学漂亮的论文和方向要学会审视。追热研究道路上的陷阱非常多,如果陷下去,有可能只得到熬白头这个结果。
笔者绝非对最优化方法处理反问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只是说这种方法的能力很有限。有进取精神的研究者不应该受限于一种套路。
笔者不反对博士生们仍然使用这个套路出论文,那仅仅是因为多数博士生创造能力和时间受限,而又希望按时毕业,并且SCI对此常常也青睐。
怎么办?笔者认为发掘物理途径是职业研究者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回归到原来的物理问题,重新认识现象和过程,看看能不能找到提升技术、添加辅助观测、发掘物理约束的办法。如果你的原问题来源于实际而不是来源于书本杂志,你可能会找到许多出路并有所发现。
(在基金评审中感觉此问题似有普遍性,故提出供研究者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