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qing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qinghan

博文

纸上谈兵说“智慧”

已有 3702 次阅读 2011-3-6 21:30 |个人分类:工笔绘本|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知识, 智慧, office, style, 烦恼

      有一个词,起源甚早,历史悠远,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是酒楼茶肆的市井之地还是腾蛟起凤的学术殿堂,都毫不避讳对它的喜爱,若词也分上中下品,此词当属上品。什么词呢?智慧!

      按照造字法,智慧最早是两个独立的字,智可以简单的拆分为“日”、“知”,即每天学习知识。慧通用的解释有两解,一说上面是扫帚的意思,下面是个“心”字,“慧”就是用扫帚扫去心中的尘埃,为的是保持心境的清明。此解偏向佛学,有出世之感;二说上面是两个丰字,字面意思是五谷丰登,可以理解为人的成就,中间是一个压倒的“山”,下面是个“心”字,象征着各种压力、坎坷压在心头上,只有在压力下平平稳稳才能称之为“慧”,才能将“慧”之上的两个“丰”字作为收获。此解偏向儒学,有入世之心。现代的智慧基本上用的是“智”的意思,是一种以知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智慧”,却忽略了以心为内核的“慧”。参看现下字典中的解释,大都将智慧理解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的确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一种程度,可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古人,那么他们或许会哂笑现代人只知“智”而不明“慧”。

      对于“慧”字,儒家用的是前文的第二种意思,与智的意思基本相同。而佛学则把慧放在了一个较高的高度,“戒定慧”并称为“三学”。佛学讲人的内心世界存在着两种东西,是产生慧的障碍。不把它们打扫干净,慧就不能启动。这两种障碍,佛学称之为“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人人都有,烦恼来源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平日里碰到的一切负面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导火索而带来烦恼,囿于烦恼不能自拔自然难有新进展,因为烦恼耽误太多精力也很少会去思考新的突破,这是大部分人所处的状态。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他们豁达、自信、努力,在前进的路上克服了许多困难,甚至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却依然不能称为“慧”,何解?因为他们被“所知障”所蒙蔽,只能登顶一个山头,却看不到下一座更高的山峰。因为付出的努力和已有所成的自信,极度相信自己所学的一切,对于圈子之外的东西有一种下意识的排斥,对他们来说,阻碍成长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拆开智慧二字,分析“慧”的两重障碍,只要能越过这三重境界,也就到了“慧”的境界,至于大成,按照佛学的说法,需要经历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六重境界,这与现实生活所去太远,在此不做讨论。第一重是积累,虽说“慧”是追求的最终境界,但智慧二字相辅相成,“智”始终是“慧”的基础,不经历最初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没有量变,追求“慧”的境界只是空谈。没有满腹才华,比老子更深邃也写不出《道德经》,比庄子更豪放也写不出《南华经》,量变到质变总是有个过程的。

      第二重境界是觉悟,就是用扫帚扫去蒙蔽心上的负面情绪,拨开云雾让心看到真正的方向。这种扫并不是日常所说的清扫,烦恼永远是扫不完的,生活在五谷杂粮的社会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总有不符合自己处事风格和方法的那一面。佛曰”即烦恼是菩提”,烦恼和菩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看穿了烦恼,看破了烦恼,甚至把烦恼变成发展的材料,心上的阴霾没有了,“慧”就浮出了水面。传说美国淘金时期有几船用过的破帆布,扔也不是,运走又不值得,可有个商人想到把这些帆布做成裤子,就成了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牛仔裤。佛学里喜欢用莲花来比喻,莲花生长在污泥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它的清丽脱俗是和淤泥分不开的,淤泥就是烦恼,莲花就是菩提,穿过淤泥找到了菩提,也就是“慧”,就是“悟”。(古印度语的菩提一词译为“慧”或者“悟”)就像那位美国商人一样,从烦恼的淤泥中走出就能拥有胜放的莲花。

      第三重境界是超越,超越的难度远远超过积累和觉悟。古人云:“破而后立”。想要超越就必须否定过去,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超越的成果极少是真正有意义的,这有意义的一部分又大都没什么好结果,因为那成果是不被世人所认可。如商鞅变法完成了中国整一个社会的过渡却遭车裂,布鲁诺敢于提出“宇宙无限说”改变了后世对宇宙的认识却难逃火刑。超越往往是残酷的,所以没有大圣大贤之心不能超越,也无法超越,更不敢超越。可是,历史的车轮真正的推动者却是这些真正敢于超越的人,也只有他们的超越能够引领一个时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39-419494.html

上一篇:伪老师的科学网博客
下一篇:正当年的时候,不努力,以后吃什么?
收藏 IP: 222.16.78.*| 热度|

5 汤治国 吕喆 鲍得海 孙学军 zhucele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