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青年马克思之幸福观

已有 3931 次阅读 2011-3-7 10:32 |个人分类:介绍名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马克思, 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志是什么?

下面我想引述青年马克思一些看法,请主张把“幸福”作为某省某市,某县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主要目标的同志们看看有无帮助!

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明,“人有什么价值?”“追求什么目标?” “生命的意义何在?”是他中学时期不断地思考着的问题。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一开始就指出和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活条件的动物不同,人总是力图借助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标的活动来驾驭这些条件,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他写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青年马克思的作文,把人与动物不同,人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标的活动,因而能够“选择”自己的活动范围,“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显然,这是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马克思这时只能用“神”的名义指出,人的活动有他们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为达到这个目标,人自己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手段;每个人可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正因为人有这种自由活动,人就有了选择职业、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马克思认为,青年应“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还分析、论证, “人为的天性”和谋求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是一致的,他强调:“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时,马克思已经懂得,人并不是总能够选择到自己合意的职业,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不过,青年马克思这篇作文的主调是,青年人不应该局限在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框子里,而要寻找为人类服务的道路和手段。他满怀激情地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兴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0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在这里,青年马克思对于他选择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主要指针”作了动人的陈述 ,把“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从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有指导意义的。

马克思在特利尔所就读的学校,原先是耶稣会学校,他在另一篇论宗教问题的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中曾指出在探讨是否一致的原因和实质之前,要弄清楚“人的天性”。他把人的本性的一个方面归结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当然,他也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欲望的火焰”、“罪恶的引诱”、“贪图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虚伪的甜言蜜语”。马克思认为这后一方面,把前面提到美好的神性与人性,“吞没了”、“熄灭了”。因此,上帝才派出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来拯救人类,才要求信徒必须和基督一致。[见同上书,第818]

 在另一篇拉丁文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中,马克思还写道:“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损害或者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幸福时代。”[见同上书,825]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关注个人的本性、人的天性,这些有关人的基本问题;并对人性的内涵有初步的判断。他又把“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看作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青年马克思把启蒙学者关于“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的思想,当作评判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标准!

 

显然,年仅十七岁的马克思对“人的本性”、对人道主义的认识,还是比较初步的。但是,这些作文表明,十八世纪启蒙学者关于人是自由的,人是有理性的,人的使命是寻求普遍幸福和达到自身完美,人虽然依赖于周围环境,但“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和评判时代的标准……等等观点已经在这位中学生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青年马克思所继承并吸取传统人道主义和十世纪启蒙学者这些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把幸福”作为一个地区(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的一个目标,显然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然而,时代变化了,国情不同了,主观与客观条件也有重大差别。幸福的内涵,实现幸福的条件,应该比青年马克思当时所理解的幸福及实现幸福的条件更高,更现实吧?这正是有识之士和有关领导机关应该认真研究的!

 

[2011/3/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419617.html

上一篇:对广州市“后亚运”之祈望
下一篇:谈恩格斯对幸福的看法
收藏 IP: 121.8.171.*|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