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在当今已不是陌生的字眼,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白色污染,酸雨降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因此,进行环保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因为儿童的认知、情感、生态环境习惯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进行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环境的生态关系,对于他们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重要作用。它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突出而倍受关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看,儿童生态环境教育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
1、教育目标
儿童生态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儿童心理生态。儿童生态环境教育应使儿童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在知识方面,使儿童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环境意识,能关注环境问题。在态度方面,让儿童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自信品质,对同伴热情友好,与父母相处融洽,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儿童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儿童形成爱护生活环境的良好意愿和行为习惯。
2、教育环境
儿童的教育环境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育环境应该围绕教育目标、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主题及季节特征,及时地对原有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利用室内外墙壁、地面和空间,尽可能地多为儿童提供各种环保知识信息,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儿童初步的环保意识,让儿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关注周围的环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休戚相关。从而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儿童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运用直观形象的物体和条件,使儿童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生态与环保教育的熏陶,让儿童内充满“绿”意,让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绿”色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本身也是生态与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3、教育形式
3.1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即是游戏,应让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在假想的世界中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性。
3.2. 主题活动中渗透生态与环保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儿童生态环境意识及态度,如通过饲养小动物,让儿童明白什么是爱。如利用“植树节”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如“我和大树同成长”的主题活动,让儿童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生长条件,树木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树木和地形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让孩子们意识到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保护生态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利用“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设计“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等。
3.3.观察、感受。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它提供直接的教学内容,让儿童充分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吸取精神营养,受到深刻的教育,也可运用本地丰富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
3.4.综合主题教育与一日生活相结合,家庭、幼儿园、社会有机结合,三维度生态环境相互渗透,这样才能使儿童生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在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蕴含着生态与环保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环保行为练习的最好时机,如每天进餐时,我们鼓励儿童不挑食,不掉饭粒,不浪费粮食,让儿童知道我们所吃的饭菜,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从而对儿童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在盥洗活动中,注意让儿童从小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比如设计了“做节约用水的好孩子”、“我是一个干净的好宝宝”等教育活动,引导儿童发现水的来源,让儿童了解水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沙漠地区缺水情况等,从而进一步教育儿童节约用水,增强儿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游戏活动中,创设环境让他们体验,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的欢乐。让他们亲身感受自己与周围环境及同伴的依存关系,让孩子们在行为练习中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3.5.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打破时空限制,它可以扩大儿童的认识领域,化静为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葛宗渔说过:科学教育是日常的教育,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科学的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学会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身边的事情切入科学,发现求知的乐趣;科学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应当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而不是灌输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把孩子培养成为功利的“能工巧匠”;同时,科学教育应当是生动、快乐的,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注意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的生态环境教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7-2569.html
上一篇:
野外试验的困难性(1)下一篇:
中国工具书集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