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学生最终的成才,最基本的学科规范和学科素养还是必须的,先不讨论更高的要求具备基本独立的从事科研的能力,后者应该是博士培养的基本要求。但是学历通胀的年代,如果硕士毕业以后连最基本的文献清晰的逻辑阐述的要求都达不到,这个可有可无的学历更显得尴尬 !
文献阅读的功底基本上反映了硕士的基本科研能力,因为文献评述的能力基本上等同于科研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实验科学。文献读的好,科研一定做的棒。我相信只要是真正有水平的科学家一定会有相同的感受!但是如何才是一篇有效的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呢?如何把别人和自己的学术成果有效的传播出去呢?
(1)进入一个小领域之前,必须有大的学科背景,基础的概念和专业的词汇必须清楚,因此对于新生来讲一开始阅读专业的中文书籍和专著是必须的,指导老师必须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参考(导师必须精选)。这实际上也强调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对创新科研的重要性。
(2)如何阅读一篇专业外文文献,重点在哪里?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方法?教父里有一句话特别的重要,我特别喜欢,在研究生课上也多次提起“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对应于文献阅读,学生在通读了整篇文章以后,要迅速抽提出整篇文章的核心图表,或者说最重要的图表,犹如我们读普通文章要迅速理解出文章的“题眼”。对于科技论文实际上就是文章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讲最重要的那一张图就是是文章的机理图或者是提出直接实验证据的数据图。抓住核心内容以后,如何精准的文献汇报,让听众很容易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必须要抓住文章的逻辑组织顺序,逻辑清楚了,才能够真正完整的讲解一个精彩的故事。否则仅仅口头的罗列逻辑组织词汇是没有用的,如首先、然后以及因为、所以等,非常的空洞。逻辑组织好了,讲解自然是清楚流畅的,听众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所有的科技论文的写作都有其自洽的逻辑性,因为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组织都是有其自身的目的和可证性,即存在必然的逻辑性。
(3)框架和主题上的内容抓住了,那么细节上如何清楚简单的介绍单一的图或者表的内容呢?实际上就是如何阐述科技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这部分真正彰显科学家的内力,其实写作上比摘要部分要困难的多,因为只有这部分才是你真正的科学(智力)贡献。因为作者设计实验都是有目的,每个图表显示的内容是不同实验参数(变量)的调变对内在本质规律的影响,从而利用数据的表象变化规律总结隐性的科学本质。因此峰的个数、强度、变化趋势等必须阐述清楚。所以最开始必须要讲清楚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对图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段首主旨句);然后在横向和(或者) 纵向比较单条或者多条数据线之间的演化趋势(细节的描述决定课题的高度);最后清楚的总结这一张图具体和整体得到结论是什么(段后主旨句);总的模式就是'总-分-总‘。最后深度思考作者讲了讲了什么细节,什么细节是作者图表上没有观察到没有阐述的,潜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释是什么?有什么数据是作者遗失的或者缺少的,我是否可以补充更完备的实验?这时候文献汇报者已经开始具备了深入问题意识以及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观察能力,已经进阶了!
(4)最后整篇论文的结论是什么?你认同吗?证据充分吗?你自己对整篇文章和数据的理解又是什么?你是否看到了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没有看到的数据细节和科学妙处?对我后续的实验有什么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内容?这实际上已经是真正的批判式阅读了,因为你已经渗入了自己的思考,有自己设计和改进的试验方案进一步证明科学猜想,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充分信心比作者做的更好、更深入。
好的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真正显示一个科研人员的硬实力和内在品味(Taste),这自然与自己长久的科研积累和沉淀是分不开的,久久为功。在导师严格规范的学术指导和训练下,自发自动的不断总结文献阅读和汇报的技巧和方法,长久的聪明的坚持一定会有量变引起质变。
只有真正用心指导过学生的老师(以身示范),才知道什么叫付出,犹如科研创获的艰辛!无比幸运的是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指导和训练我们的,写下来也算是传承。另外也因为每年苦于新生基础差,文献阅读的指导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也算是一个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方法的简单总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