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sen1989

博文

为什么会效率低下(一)大脑不擅长一心多用

已有 4339 次阅读 2010-9-26 22:50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序】

现在的事情越来越多,每天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实际上,回想起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一种低效的状态下,被无可奈何地浪费掉了。

女友近期很忙,每天都有许多作业和RA工作,这两年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科研、语言、基础课学习,做好每一件事对我都是个挑战。即便这样,我还是改不了喜欢读书的恶习,最近看了些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颇有些体会,遂抽出时间整理一下,希望能对远方的你有所帮助。

 

(一)大脑不擅长一心多用

不可否认的是,大脑的确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比如边走路边聊天,边刷牙边听音乐等等。通常,这些事情都是极其简单的小事,几乎都快成了一种本能。

我们都经历过“多任务处理”的情景,同时为要做的几件事情分神。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大脑有这个能力,但是实际上,大脑仅仅是在多件任务之间切换着,先做一点儿任务A,再做一点儿任务B。计算机的处理器也是这样子的,一个处理器只能同时执行一条指令,只不过他们切换的特别快,而且可以牢牢记住刚才做的事情,以至于看起来就像是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

然而可悲的是,大脑并不擅长切换,也很快会遗忘。

 

1、一心多用 = 遗忘

罗伯特-洛夫特(Robent Loft)是美国东方航空401 航班的机长。他的最后一次飞行是飞往迈阿密国际机场。在这次飞行途中,他觉察到自己的飞机好像出了点儿问题。他打开飞机的着陆装置,发现指示灯并没有闪亮。于是他继续让飞机盘旋,飞机在 2 000英尺高处平稳飞行后,他决定检查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他还是没能搞清楚怎么回事,于是请副驾驶员一同检查,然而还是一无所获,于是他们又把值班的机械师叫了过来。碰巧的是,一个波音公司的机修工那天就坐在驾驶员座舱。于是大家也请这位机修工过来帮着一起检查。很快,飞机就成为无人驾驶状态。飞机飞得越来越低。突然,机长意识到了这一情况。

 嘿!他大声喊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5秒钟之后,飞机俯冲向埃弗格来,升腾起一团火焰。机上99人,包括机长洛夫特本人,全部罹难。

对坠毁事件的调查表明,机组人员全神贯注地做着他们的工作,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境况——可是而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只是一个价值12美元的指示灯。

这次空难并不是一次倒霉的意外事件。驾驶着一架状况良好的飞机直接撞向地面,是经常会出现的事情。一位霍尼韦尔公司的机械师特意为它专门起了一个名称,就叫可控飞行撞地,简称 CFIT可控飞行撞地一直是飞行安全的一个最为致命的威胁。有47%的空中事故和超过一半的空难事件和可控飞行撞地有关。20世纪80年代之后,没有其他任何原因的飞行事故比它夺去过更多人的生命。在1987~1988 年间,可控飞行撞地事故造成了美国空军190人的伤亡,98架飞机坠毁,总损失金额达到17亿美元。

当美国空军仔细审查这些事故背后的原因时,他们发现,这些原因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在超过一半的事件中,飞行中的机组人员是如此认真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以致忘记了自己正在驾驶飞机,失去了驾驶飞机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太想同时兼顾所有的事情,美国空军把这称之为工作过度投入症

 

 

2、任务切换的停工期

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的另外一个成本是停工期。当处理一项工作时被打断,然后去做另外一项工作,我们需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把注意力从原来的事情调整到新的事情上来。

对一些工作场所的研究发现,在被其他事情(比如接一个电话)打断之后,人们平均需要15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到那种聚精会神处理工作的状态。这些发现与其他研究者在观察微软公司雇员的工作习惯时的发现是一致的。在那项研究中,微软公司的一组工作人员在回复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平均而言需要15分钟,才能回到严谨的脑力工作任务中,例如写报告或者编写程序代码。在此之前,他们通常都需要闲逛一下,回复一些其他的信息,或者是在网上浏览一下新闻、体育或娱乐资讯。大脑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做恢复调整呢?

忽然来到的一条短信,闪烁不停的QQ消息,总是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不要小看这些,尽管你回复一条消息或许仅仅需要一分钟,但是你需要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到最初高效的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人喜欢同时做很多事情,而且这样能做的更好。她的观点和本文并不矛盾,她所说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做很好多事情,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同一时刻只专心做一件事才是最有效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2754-367285.html

上一篇:Dying in the sun
下一篇:如何避免“小失误”
收藏 IP: .*| 热度|

5 何宏 谢燕武 唐常杰 杨华磊 thanks201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