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几天看了赵星网友关于h指数的几篇博文,也时不时的琢磨了一下这个问题。诚如大家所说,h指数的确也存在很多不足。最主要的是被引频次的作用容易被掩盖,这显然很不公平。比如,某位学者发了15篇论文,其被引频次排序为:前9篇为100,第10篇为10,则其h指数为10.另一位学者也发了15篇论文,前11篇的被引频次为11,其余为10,则其h指数为11.于是后一位学者“成就”“高于”前一位学者。这明显不公道。然而只要简单地将h指数用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的均值加权,即:
被引频次的均值*h,
则可解决这个问题。好像说h指数有很多变体,我没有细看,是否已有这样或类似的做法,不清楚。
其实,对学者或团体的学术成就的绝对“公平”的定量化评价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便只考虑论文这一项也非常困难。举例来说,某个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可能就那么几百个人在研究,刊物也就那么一份两份,它的研究者的论文被引频次当然很低。而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特别是具有显著的直接商业价值的),研究者众,刊物也很多,自然被引的频次就容易很高。考虑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用与学科相关的论文总数做一个归一化处理。然而另外的问题又来了,工程研究人员可能会说,我100多的被引频次和你7、8的被引频次的指数相同,甚或更小,凭什么呀?又如,被引频次中常包含作者自引,其中既有合理的自引,也有不合理的滥引。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啊。
最后,还是觉得应该考虑一下学科之间的差异。可以研究、讨论出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学科系数”,不同学科的“学科系数”可以不同。然后前述关于h指数的修正可进一步修正为:
评价指标(修正的h指数)=学科系数*被引频次的均值*h。
(纯属瞎琢磨)
插补一句:有谁对科网博文做一个h指数统计也很有意思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