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长类是最为进化的生物类群,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与行为模式。猕猴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灵长类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台山市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而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工作便是结合生物、环境、人文等因素对其的综合影响,使用合适的田野调研方式,观察、记录、分析猕猴的行为。在这两天中,我们从课室走进田野,从课本走近猕猴。
经过前期的筛选,来自社人院、生科院的十名本科生获得了这次调研的机会。在出发的前一周,仍在准备硕士答辩的丁振芳师姐为我们进行了一次上川岛介绍及行为学培训,通过照片与录像,我们初次认识到这些相似却又不相同的猕猴们。
此后,经过胡凯津师兄无微不至的一周准备后,在5月13日,在张鹏老师、Sosa Sebastian老师和川添达朗老师的带领下,经过4小时车程与半小时的轮船,我们踏上了上川的土地。
上川岛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实验区、缓冲区与核心区,本次我们主要调研的地点便处于实验区。由于游客的存在,实验区的猕猴种群为半野生种群,比起野生群,它们更亲近人类,这对我们的近距离观察有极大帮助。
受到小猕猴喜爱的张鹏老师~photo by崔家铭
根据不同的调研方法,我们被分为扫描取样法组,焦点取样法组与称重组。进行为期一日的观察与纪录。
扫描取样组以10分钟为一节点进行扫描取样法,扫描一定范围内所有猕猴的行为并进行统计。在经过第一天下午的熟悉后,第二天扫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统计得数据如下:
(点击图片可放大)
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下午3:50后猕猴的取食行为明显上升,但同时也有着剧烈的波动,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为游客的到来与保护站工作人员的定时投喂。由于实验区设置游客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带来的食物会影响猕猴的常规取食,日间,实验区的猕猴主要的取食行为取决于人为干涉。在夜晚,多数猕猴会回到核心区树林中。由于试验区猕猴取食呈蜂拥而上的状态,基本上在取食高峰期时,其他的行为频率都会大幅下降。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取食的高峰期,也有不少猕猴处于休息状态,这是因为猕猴社会中等级森严,高等级个体占据食物、水、栖息地等资源的中心,在高等级个体前往取食时,低等级个体无法靠近,只能处于休息状态,等待高等级个体的离开。
(点击图片可放大)
而在第二天早上,由于降雨等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猕猴都在遮蔽处休息睡觉。在10点后,陆续有游客到来,取食活动,移动行为频率上升。而在11点过后,可能由于气温升高,我们观察到群体中大多数青少年开始进行跳水、游泳等与水相关的行为(此处归入移动行为)。而此时多数的成年个体在睡觉。
(photo by Sosa Sebastian老师)
两个表格中理毛行为都无明显波动或差异,可能因为理毛行为是猕猴社会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交流与联系感情的方式,不会随人为干涉波动过多。
https://v.qq.com/x/page/q0507fsipfp.html
青少年个体跳水
以下是观察到的行为与其所代表的含义总结(点击图片可放大)。
焦点取样组对各年龄段、各性别进行焦点观察。首先在该猕猴群中,青少年居多,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青少年个体较成年个体更活泼,好动、好奇心更强,玩耍行为、觅食行为与其他行为的频率高,方式丰富,且青少年个体间的互动十分多,包括共同取食、打闹、追逐及保护站设备处玩耍等。猕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青少年个体尤甚,不时有游客靠近时,不少青少年个体都会蜂拥而上,甚至爬上人类的肩背。青少年的移动行为较为频繁,多在树上树下移动。
(photo by崔家铭)
(photo by 彭钏)
由于该群中大多数成年雌性处于怀孕状态,他们的移动、玩耍等行为大大减少,多为休息或理毛行为。经过一日的观察,暂时发现该群中的成年个体相互理毛的频率远远高于自我理毛,且多次观察到多个个体聚在一起理毛,理毛行为是猕猴社会重要的交流社交方式,不同情况下的理毛行为可能处于不同的目的,如观察到的两个成年雌性个体为一个成年雌性理毛,其中被理毛的个体为该群中等级最高的成年雌性(贝壳),故另外两个个体的行为可能目的为讨好或表示尊敬;而两个成年个体与三个青少年个体聚在一起互相理毛,且距离十分相近,我们认为它们很可能是一家人,两个成年个体间的关系可能为姐妹。
(photo by 郭佳妮)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还有一个意外惊喜,今年的第一个新生儿个体在上月出生,比起往年要早些,这使我们观得以察新生儿与母亲的行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新生儿基本上全程攀爬在母亲身下,较强的抓握能力使他们能牢牢的捉住母亲,在移动的过程中母亲不需额外保护。而即使是刚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小猴,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类似理毛等的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行为。
(photo by 崔嘉铭)
(photo by Sosa Sebastian老师)
除了可自由活动的半野生个体,在实验区还有一群被“特殊对待”的弥猴们,他们主要来自其他的猴群,但无法好好融入该群,于是生活在特设的大铁笼中。其中一只名为阿丹的成年雌性,它是多年前在盗卖过程中救回的个体,无法很好融入当地猴群。以阿丹为代表,对笼中个体进行焦点取样可发现笼中个体与笼外个体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笼中的猕猴个体警惕性比笼外个体高许多。在同等观察距离与举动下,笼外个体大多不会发现自己正在被观察,而阿丹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便察觉到了自己正在被观察,在观察者移动时保持高度警惕,盯着人看。而且,即使在休息时,一旦有其他个体靠近且无表现出明显的善意时反应极快,做出移动或威吓的行为。其次,笼中的个体情绪变化较大,多次观察到个体突然抓住笼子剧烈地跳跃、拍打笼子等行为。由于笼子的孔洞较大,体型小的青少年个体可以自由出入,在对阿丹的观察过程中,它对一个进入笼中的青少年个体表现出了明显的亲近与保护,在观察的一个小时中约45分钟与小猴亲密接触,理毛、拥抱、保护等且小猴对阿丹做出了撒娇等行为,根据体型与亲密关系,我们猜测它应该为阿丹去年或前年生产的孩子。
在上川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中的猕猴们还有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他们会咬着自己的手臂,有时伴着跳跃,初步猜测这是一种威胁、警示的行为,表达了该个体的不满与气愤。这种行为在别处几乎不可见,但上川岛的猕猴中大多数个体都有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从何而起?它又是如何传播?这也许是我们以后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的。
(photo by 崔嘉铭)
最后是我们吃苦耐劳的称重组,在两天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是搬着称追着猕猴跑,用食物诱导猕猴,仔细认真地记录下每只猕猴的体重,定期的体重称量对完善上川岛猕猴的信息有重要意义。
(photo by 彭钏)
两天的时间眨眼即逝,在这两天中,我们初次近距离观察猕猴,学习到了许多调研的方法与行为学相关的知识,当然,短短一两天的观察不能很好的总结归纳该种群猕猴的所有行为,但我相信,这两天的学习为我们开启了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学习的一扇大门。十分感谢中山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给我们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零开始,逐渐走上行为学研究道路~
谢谢各位!!
文案:郭佳妮
往期花果山田野游记回顾……
【花果山田野游记】走进灵长类:从猿猴社会反思人与生态 | 第1讲
【花果山田野游记】“美猴之美,美美与共”——长臂猿配偶关系对人类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启示 | 第5期
【花果山田野游记】关于学习灵长类进化论的所思所想 | 第7期
【花果山田野游记】交融与碰撞——人类学跨学科研究感想 | 第8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