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lcomezp

博文

【花果山田野游记】灵长类学:思考人性的契机 | 第4期

已有 2997 次阅读 2017-4-23 23: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者/陈楚君


我们这一代人,看《西游记》长大,常常对戏里面神通广大的花果山猴王孙悟空崇拜得五体投地;去动物园看猴子猩猩的时候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好奇;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知道猴子的英文是“monkey”,猿的英文是“ape”,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也不知道,猴和猿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一代人,对猴子的直观印象

图片来源/ucwap.ifeng.com


就在第一堂灵长类进化论的课上,张鹏老师就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猴和猿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吗”?我当时还想着马上拿出手机上网查答案,教室里稀稀拉拉的回答声,显然都不是标准答案。随即老师作出回应,他说在日本他随意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快而准地回答出来,他回国后也问过很多人同样的问题,然而即使是中大的许多老师也表示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猴子小一点,猿大一点?”……各种各样的回答,但都不标准。


“正确的回答是猴和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猴有尾,猿无尾”。


“哦~原来是这样”大家都恍然大悟。


毫无疑问,我们人类是600余种灵长类中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包括猿猴和人,我们人类是无尾的,所以我们属于猿。而人和猿的区别在于,人直立行走、形成家庭、出现口语语言。这些灵长类学的知识都是在上了第一堂课之后才懂得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学的研究从学科创始之初,“文化”一直是其核心。在课堂上,张鹏老师每每提到“猴子是有文化行为的”,台下总会一片哗然,文化人类学的老师会质疑,这里的“文化”到底怎么界定这个含义,初时很多国内学者也反对这个说法,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几件有趣的事,一是他发现了猴群“洗温泉”文化的传播机制,尽管当初他曾跳进温泉弄得满身猿粪闹出笑话,但这一项研究却恰好弥补了当时学界关于猿猴“与吃无关”的文化行为的一个空白。二是他还发现了日本猴一默的洗红薯文化遭到附近的猴子朋友亲戚模仿和学习,虽然一默已不在猴世,但这个洗红薯的行为就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还有很多很多,黑猩猩制造钓竿取食白蚁,制造树叶海绵吸食树洞里的水……这些都说明了灵长类的文化行为非常多样。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不禁发问,文化是否是人类独有的?现在看来也并非如此。


图片来源/www.cdkjx.com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一般来说,人类学的研究围绕着人最基本的两个属性而展开,即生物性和文化性。麻国庆教授也曾指出,他从由京都大学菅原和孝著的《感情的猿=人》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类学的“感情”研究如何与灵长类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本质。在书中作者提到,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人类学家,主要对他者的行为空间进行记述,而人类之外的另外一个他者就是灵长类。我们也知道,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除了田野调查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研究,将这一个思想放到另一个他者——猿猴的社会中进行比较的话,相信我们的视野将会变得更加开阔。


在前段时间,老校友龙勇诚回来中大开了一个主题为“猿与猴:人类长期失联的近亲”的讲座,除了给我们讲述他发现的猿猴新品种之外,他的言语中都透露着一种身为中大人的自豪感,这位“中国猴爸”对中大灵长类学的发展非常有信心,除了有两位年轻的中国顶尖的灵长类学家坐镇,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在灵长类动物资源方面具有相对的先天优势,尽管欧美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世界,但是自然环境优越的他们却存在着一个制约其发展灵长类学的短板,竟然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都没有猿猴的自然分布!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想了解关于人类近亲猿猴的知识,而越来越多学者也意识到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670余种灵长类的异同探索人性起源。


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猿猴,自古以来就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史中。商代的墓葬遗存中就曾出现过猿猴的骨骼,从一个侧面表明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科学分析结果也表明,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研究猿猴,与研究人类自身息息相关。随后,灵长类学发展迅速,成为了跨越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新兴研究领域。跨越文理学科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大,单用文字表述是做不到的。但是当我们看到文理学科相互碰撞,产生的效果多么让人惊叹和欣喜,就知道扫除这一路障碍的艰辛都是值得的。灵长类学融合了人类学与生物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科理论交叉和研究方法的完善,就像张鹏老师那样,每次出去田野考察研究猴子的时候,都会带上一半生科院的学生,一半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人类学学生做的是人猴关系,生科院学生做的是猴猴关系,这样就可以把自然和人文学科研究做得比较完整一些。虽然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相互依赖互补的,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无论如何都是科学,都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此外,灵长类学在研究中使用的行为学方法同样很值得人类学借鉴。对于猴子的研究需要参与观察和记录,往往需要花费长达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与猿猴相处,我们又无法与猿猴直接对话,因此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这一点上,做人类社会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者就应该加强训练,我们人类学系的学生在田野调查中往往过于依赖访谈,忽视了对研究对象长期观察的重要性,当遇到无法用言语交流的情况时,人类学学者就需要对情境或信息提供人进行仔细观察。


图片来源/www.kaixin001.com


看过电影《猩球崛起》的同学都知道,影片中人们为了研发出一种基因药物,在大猩猩的身上不断做试验,最终惹怒一众猩猩,从而一群高智商的猩猩与人类对立的战争就此拉开。将人和猿设立成对立面,这是一种误导,人和猿猴本来就在不同的树枝上进化着,人类不是进化的唯一结果,也不是其他灵长类进化的目标。但猿猴作为我们的近亲,跟我们是在一个完整的生态舞台上,猿猴就是给我们人类最好的一个借鉴,就是他者,通过观察他们,我们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会与他们共存达到和谐相处。可以说,灵长类学是给我们一个思考人性的契机。


我们人类与其坐在人类的房间里冥思苦想,纠结于如何定义文化才能将高级的人类与其他动物划清界限,何不打开房门,离开人类的房间,到隔壁灵长类的房间看看?或许从前的确信无疑该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大二学生)


往期花果山田野游记回顾……

南湾猴岛猴群帮派的日常

猕猴王国的水上乐园

坚守与红唇

花果山田野游记 | 戏里猴,家中狗

花果山田野游记 | 白马雪山,与滇金丝猴相约

花果山田野游记 | 屋久岛追小鹿之旅 - 前篇

花果山田野游记 | 屋久岛追小鹿之旅 - 后篇

花果山田野游记 | 这个夏天,难忘白马雪山与滇金丝猴

浅谈对灵长类进化论学科的感想

【花果山田野游记】走进灵长类:从猿猴社会反思人与生态 | 第1讲

【花果山田野游记】灵长类的近亲繁殖回避原因小论 | 第二期

【论文推荐】灵长类社会玩耍的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功能风险 | 第3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6-1050713.html

上一篇:【猿猴家书故事会】猿猴的百米记录是多少? | 第22讲
下一篇:【猿猴家书故事会】猿猴寿命极限是多少? | 第23讲
收藏 IP: 58.249.112.*| 热度|

1 wangbin608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