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钶依
关于灵长类的近亲回避机制,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非人灵长类来说,他们的近亲回避机制主要有:1)个体迁移机制,个体迁移分为单性迁移和双性迁移。单性迁移即在个体发育成熟之前,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离开原来的出生群体,进入一个非亲群体,较为普遍,如猕猴、短尾猴、黄狒狒、白头叶猴、黑叶猴等。双性迁移主要出现于较原始的灵长类,如长臂猿[1]。2)同龄雄雌个体的发育成熟期不同,如金丝猴,雌性个体一般比雄性个体发育成熟的时间提前2~3岁,雌性金丝猴4、5岁开始生育繁殖,雄性却要8岁才开始生育,而要真正接替一个家庭要12岁左右[2]。3)成员内部自行调节机制,直系亲属个体间会普遍避免近亲繁殖,极少发生母女、父女之间的性行为。4)繁殖抑制,在狨或怪柳猴中,在母亲或高等个体面前,这些种类的年轻雌性推迟排卵或暂停性行为。5)心理方面,受韦斯特马克效应影响,有些灵长类在出生群内性欲低下,但在其他繁殖群内则性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如东非狒狒。甚至还有一些亲近的非亲缘个体也会回避交配,如Kitamura发现平时关系要好、相互依偎理毛的日本猕猴,在繁殖季节它们会避免相互交配,常常会寻找陌生的个体交配。[3]
图片来源:www.99bz.net
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的近亲回避机制主要有:1)心理上的韦斯特马克效应,如在对台湾童养媳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女孩会被带到家里和未婚夫一起抚养长大。韦斯特马克的研究发现,童养媳长大后通常很抗拒此类婚姻,就算勉强结婚,他们的婚姻也鲜见美满,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双方发现彼此没有性吸引力的缘故。[4]2)法律机制,世界各地普遍有反对近亲繁殖的法律或规定。
近亲繁殖的危害
近亲繁殖会增加动物隐性基因配对的机会,而且有相当多的隐性基因显现的性状又是对动物有致病致命的危害,致使许多不良的遗传后果[1]。如英国BBC在《纯种狗曝光》中记录的那样,数十年的近亲繁殖使得英国的纯种狗遭受着病痛,纯种犬为英国的七百万只宠物犬的四分之三,它们的主人每周为其健康问题的花费超过1000万英镑。
近亲回避机制出现原因的猜想
目前研究者对近亲回避机制产生的原因的讨论大致以达尔文的近交消退假说为主,认为近亲繁殖会增加动物有致病致命危害的隐性基因配对的机会,从而导致后代残病、弱小、死亡。在张鹏老师的《非人灵长类是否回避近亲繁殖》中提到,近亲回避机制影响近亲繁殖行为,但不说明该行为机制是为了回避近亲繁殖而进化形成的[1]。而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回避近亲繁殖的必要,才会进化形成灵长类近亲回避的机制。非人灵长类没有道德伦理概念,也不可能理解近亲繁殖对个体适合度的影响,而它们却形成了四种甚至更多的近亲回避机制。有人可能认为韦斯特马克效应会对近亲回避机制的产生有影响,但我认为它也是回避近亲繁殖而进化出的产物,并不跟其他回避机制有因果关系。我们可借鉴植物对近亲繁殖的回避。植物通过雌雄蕊异熟、雌雄蕊异长、花柱或花药转向、单性花、自花不孕等机制避免亲缘相近个体之间的繁殖。植物不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它依旧以各种方式避免近亲繁殖,说明近亲回避的各种机制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图片来源:www.juweixin.com
人类也在进化中产生了生物上的近亲回避机制,如韦斯特马克效应。但人类由于高度智慧,心理活动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所以,也有些理论认为人类会对近亲产生渴望,如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2]
还有种理论是择偶中的积极性性铭记,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把异性父母的外显特征加以内化,并把它作为日后择偶的模板。研究者对此做过很多实验,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然而在人类实验中,由于实验的方法、无法排除遗传影响等因素,造成实验可信度受到质疑。[3]
人类由于一方面受到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亲属制度等要求人们在特定的位置上履行特定的义务,近亲的繁殖会导致社会伦理的崩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人类建立了严厉的法律制度来防止近亲繁殖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从近亲繁殖降低个体适合度方面解释人类近亲回避中的法律机制会不合理的原因,如果因为近亲繁殖会降低个体社合度的话,高龄妇女生子也会导致各种问题,却没有普遍法律禁止高龄妇女生产。
总结
由于近亲繁殖带来的负面效应,非人灵长类进化出生理、心理和行为机制来回避近亲繁殖。而对于人类来说,由于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出现了一些对近亲的依赖现象,出于对人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维护的需要,人类建立了法律机制来防止近亲繁殖。
参考文献:
[1] 引用自《非人灵长类是否回避近亲繁殖》张鹏 伍乘风 楚原梦冉
[2] 借鉴自《初识生物近亲繁殖的避免》仇明
[3] 引用自《非人灵长类是否回避近亲繁殖》张鹏 伍乘风 楚原梦冉
[4] 引用自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56810589.htm?fromTitle=%E9%9F%A6%E6%96%AF%E7%89%B9%E9%A9%AC%E5%85%8B%E6%95%88%E5%BA%94
[5] 引用自《初识生物近亲繁殖的避免》仇明
[6] 张鹏 伍乘风 楚原梦冉《非人灵长类是否回避近亲繁殖》 第四页
[6] 来自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67274232.htm?fromTitle=%E4%BF%84%E7%8B%84%E6%B5%A6%E6%96%AF%E6%83%85%E7%BB%93
[7] 《性铭记在人类择偶中的作用》邹文谦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大二学生)
往期花果山田野游记回顾……
【花果山田野游记】走进灵长类:从猿猴社会反思人与生态 | 第1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