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梁卫国) “现在伺候土地是老弱病残孕,是‘3861’部队,长期下去,将动摇我们这个人类最大国家的粮食基础。”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研究员以“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为主题在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院组织的讲座上如是说。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作主题讲座。图为讲座现场。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梁卫国 摄
“我国粮食九连增背后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2-3倍于欧美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数倍于传统种子的使用量依然要大量依靠进口,中国人的吃饭自主权逐步丧失”蒋高明说。
蒋高明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帮助19个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粮食危机,然而大量化学农药和肥料的应用造成环境污染、产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主,还是以生态学为主?目前全球许多国家指出以生物技术突破解决粮食危机。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1年06月发布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倡导以“小农”经营和节约增长的方式发展农业,而不是搞单挑一的转基因“化工农业”。联合国总部发表新闻公告说明,实行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可在十年内使粮食供应翻番、从而能满足未来可能的全球90亿人口的食品需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人类吃饭的眼光重新回到天然有机农业。蒋高明强调,国家为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投资1000亿元用来发展农业科技尤其转基因技术,“粮食恐慌”论给农学家带来了经费增加的大好机遇,但是要解决的增产技术与限制中国粮食产量关键问题“南辕北辙”。因粮食价格严重偏低,农民进城打工,耕地撂荒;农民用地不养地,这两条才是限制中国粮食产量的瓶颈问题。
面对这种局面,蒋高明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将各项农业补贴改为直接高价收购粮食。将被农业管理部门、化肥商、农药商、农膜商、种子商、配方施肥、生物技术专家拿走的不利于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国家经费直接还给种粮农民,同时将国家用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费用向生态农业倾斜。
第二,提供低息、贴息或无息小额贷款,帮助农民寻找致富出路,带动新农村建设。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的农民在没有政府补贴的前提下,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秸秆养牛,牛粪产生沼气,沼渣、沼液和堆肥还田,产品依然走向市场,增加了收入,恢复了地力。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10%以上利润给了银行。
第三,解决农民面临的教育与医疗,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几年前中国的农民还占总人口的70%,现在这个数字已低于50%,如果继续推进美国式的城市化,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中国耕地压力将越来越大。
第四,建立一支稳定的以青壮年为主力的粮食生产大军。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军事安全高度予以重视,要研究西方控我石油、拒绝出售给我粮食后的粮食生产紧急预案,从技术、土地、仓储、运输等方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第五,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用生态学的办法,一揽子解决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农民就业、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在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山东等地,先进行村级实验,再进行镇级实验,逐步扩大到县这一级,然后在全国粮食生产区域推广。
第六,扭转我国粮食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调整现有的粮食生产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在保障粮食总量提高的前提下,对生态有机产品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
第七,鼓励资本下乡从事粮食生产,但必须在保障“农民受益、地力恢复、环境保护、粮食增收”等前提下,得到国家对农业的补偿经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生态农业的事业才开始,生态农业要走的路很艰难,但我们有光明的前途,我们要为中国的现代农业寻找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的农业路子”蒋高明最后说。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研究员作主题讲座。图为与会人员提问。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梁卫国 摄
蒋高明的讲座还阐述了如下问题,中国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工业化农业的不可持续性;转基因能否增产;生态农业的优势;合作农业的优势;生态农业与粮食产量;我们的建议等。院有关人员60余人参加讲座并与蒋高明互动。
责任编辑:李秀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