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刘美珍 李彩虹 郭立月原寒徐子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文载中国生态学会主编《中国生态学学科40年发展回顾》,科学出版社,2020,pp.173-187
摘要
中国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但获得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植被生态学是经典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内容,在我国集大成的工作是中国植被及其植被图的编制。围绕该研究,三代人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植被数量生态生态学研究开展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此植被研究由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与此同时,围绕植物个体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年来,中国植物生态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很多研究出现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其中一些大型实验平台为中国学者所设计,吸引了国际同行进行合作研究,实现中国植物生态学由跟踪到引领的突破。针对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学问题,中国学者在恢复生态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生态农业、食物安全、城市生态、自然保护等应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取得的原创性应用成果稍逊于理论成果。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植物生态学过去40年的研究历史、近期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并预测了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展望等,供国内外学者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 植被 群落生态 数量生态 恢复生态 全球变化 生物多样性
1 引言
植物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成为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植物生态学起步是晚于西方国家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落后,而植物生态学研究由于其应用性差,当时是不被看好的。建国之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在植物地理、个体生态和群落生态方面,自发做过一些森林、草原、荒漠、海岛、高原等植被及生态学调查工作。我国植物生态学先驱工作者主要有钱崇澍、李继侗、刘慎鄂、侯学煜、郑万钧等前辈,他们早期进行的调查工作都为植物生态学科在中国的成立起到了一定奠基和促进作用(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1983)。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植物资源和植被科学考察工作;同时结合农、林、牧业生产发展任务,对一些重点地区和重要植被类型进行了研究。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和不断深入,陆续确立了植被类型划分的依据、各级分类单位的标准和植被分类系统,这些工作带动了植物生态学在我国的第一次大发展。其集大成的成果,是经过全国植被工作者努力,全面总结了我国大规模植被资源调查研究的资料,集体编写了《中国植被》,这是我国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侯学煜,1979;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2)。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生态学受前苏联影响较大,当时学科定位就是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涉及到地理学的有关内容。地植物学后来被植被概念所取代,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一概念。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干扰,好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一些研究人员下放到农村开展“四清运动”或者开展文革。当时的成果很少以个人名义发表,多为集体署名。
中国生态学会成立于1979年,过去40年是中国植物生态学蓬勃发展时期。1978以来,在大量调查基础上,侯学煜根据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提出了大粮食和大农业的观点(侯学煜,1984),该观点影响了当时的决策者。其后,针对不同的植被类型,如草原、森林、荒漠、海洋、湿地,乃至南北极区域,我国学者均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涉及植物个体与生理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学、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等等。
近代植物生态学综合应用了现代化学、物理、数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实验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应用生态学领域,我国学者还先后开展了污染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设计等研究。下面简要回顾一下过去40年来中国植物生态学的有关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