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农田杂草知多少(连载之二):恶草十大家

已有 5412 次阅读 2021-1-23 08:26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农田杂草知多少(连载之二)

蒋高明

恶草十大家

在全球范围内,杂草种类虽多,但大都并不难于治理。世界公认的恶性杂草10种,它们是香附子、假高粱、节节麦、早熟禾、水花生、水葫芦、豚草、大米草、毒麦、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些杂草适宜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在世界上广为分布,难以防除,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关注。现简要介绍如下:

附子,又称雷公草、莎草、梭梭草、胡子草、香胡子、三梭草、野韭菜等,是一种多年生莎草科杂草,位居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首。它原产于印度,广泛颁布于热带及亚热带,被报道发生危害之作物有52种,分布在92个国家。由于其天敌未被同时引入,加之引入地气候环境适宜,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附子广泛分布于北纬45°以南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大部地区都有发生。

假高粱,又称石茅、约翰逊草、宿根高粱,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在已传入很多国家,遍布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57个国家。不少国家将其列入禁止输入对象,对其并进行严格检疫。假高粱在我国仍属局部分布,最近几年有从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中入侵的情况发生。假高粱是谷类作物、棉花、苜蓿、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它不仅使作物产量降低,还是高粱属作物的许多害虫和病害的寄主。它的花粉可与留种的高粱属作物杂交,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农作物最危险的杂草之一。

节节麦,主要分布欧洲。是小麦的伴生杂草,可随小麦种子传播。由于节节麦与小麦的生活环境条件一致,且苗期形态相似,故而难以防除,危害极大。此外,节节麦长势凶猛,繁殖率很高。

豚草,原产北美,现分布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夏威夷、古巴、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巴西、智利、危地马拉、牙买加、奥地利、匈牙利、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瑞典、日本、澳大利亚及毛里求斯,目前也已入侵中国。该杂草生长繁茂,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能随小麦、大豆种子传播。豚草的花粉还能引起人罹患皮炎和枯草高热病。

加拿大一枝黄花,该属植物全世界有125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它原本是外来生物,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后逃逸变成杂草,并且是恶性杂草。在裸地上,第一年只会长出几株或几簇,第二、三年即连成片,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并迅速形成单生优势,进而破坏入侵地的植被生态平衡。同时,加拿大一枝黄花还蚕食棉花、玉米、大豆等旱地农作物和种植茭白的水田,严重影响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水葫芦,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原产南美,目前广泛分布于北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欧洲的至少62个国家。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水生生物入侵的代名词。我国境内分布的该种植物,是20世纪50年代以猪饲料名义引进的。

大米草,又称食人草,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分布于丹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因其具有促淤造陆、固土绿化等作用,被一些国家广为引进。大米草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带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上百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大米草在滩涂疯狂生长的结果,就是导致沿海水产资源锐减。我国引入该植物是20世纪70年代以防止泥质海岸被海水冲刷为目的引进的,目前已入侵北到辽东湾、南到北部湾广阔的海岸线。

空心莲子草,多年生苋科宿根性杂草,原产巴西,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空心莲子草主要在农田(包括水田和旱田)、空地、鱼塘、沟渠、河道等环境中生长为害。空心莲子草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繁茂,在农田中生长,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造成严重减产;在田埂和田间成片生长,影响耕作。

毒麦是禾本科黑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田间常见的杂草,盛产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茎可以长到1米高,穗状花序长达1025厘米;颖果呈紫色。毒麦外形酷似小麦,经常和小麦混生在一起。然而其籽粒中含有的毒麦碱能麻痹人、畜的中枢神经,甚至致人昏迷,被认为是恶性杂草。毒麦大约在半个世纪前传入中国,为小麦田中常见的杂草。该植物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未成熟的毒麦或在多雨季节收获时混入收获物中的毒性最大。

早熟禾,禾本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稍草、小青草、小鸡草、冷草、绒球草。我国南、北方多数省市均有分布,国外除热带国家外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小麦、油菜、蔬菜、果树等,为小麦田中的恶性杂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68526.html

上一篇:农田杂草知多少(连载之一)
下一篇:推广“弘毅六不用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收藏 IP: 60.217.19.*|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