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宋轶文学位论文:晚清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 3689 次阅读 2011-6-28 09:57 |个人分类:弟子学位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电磁波, 无线电报技术

宋轶文硕士学位论文2011-6-20.pdf

 晚清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硕士研究生 宋轶文,指导教师 姚远教授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评述. 2

1.2.1 研究基础... 2

1.2.2 电磁学及无线电报技术经由图书在中国的传播...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0

1.3.1 研究内容... 10

1.3.2 研究难点与重点... 10

1.3.3 研究创新点... 11

第二章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13

2.1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传播的文献调查统计. 13

2.2 传播无线电报技术最为得力的2 种期刊. 17

2.2.1 《时务报》最早命名无线电报” 电浪”... 17

2.2.2 《东方杂志》深入报道无线电报的广泛应用... 18

2.3 小结. 20

第三章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  22

3.1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传播的文献调查统计. 22

3.2 《东方杂志》与国人对无线电报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26

3.2.1 出现中国科学家原创的专业性文章... 26

3.2.2 文章已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26

3.3 《科学》与无线电报技术的继续译介. 30

3.3.1 中国科技界最早创办的传播国外新兴科技的刊物... 30

3.3.2 自办刊之初即成为无线电报技术的专业传播阵地... 31

3.4 《科学》首创无线电专号与民族无线电事业. 33

3.4.1 无线电专号与国人独立研究无线电报... 33

3.4.2 无线电专号对国外无线电发展情况的介绍... 37

3.4.3 无线电专号与民族无线电事业... 38

3.4.4 小结... 41

3.5 中国近代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文献统计分析. 42

3.6 小结. 44

第四章  《无线电月报》创中国无线电专业期刊先河  46

4.1 《无线电月报》的编辑出版情况. 46

4.2 《无线电月报》的办刊特点. 48

4.2.1 占据行业内传播制高点... 48

4.2.2 中国第一批无线电技术的领军人... 49

4.2.3 传播内容侧重于无线电报机实体介绍... 50

4.2.4 首次发表《无线电译名草案》... 52

4.2.5 勾勒民国无线电装备市场概貌... 53

4.3 小结. 55

第五章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特点与传播脉络  57

5.1 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建制化形成. 57

5.2 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机制. 58

5.3 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脉络. 59

参考文献. 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6

致谢. 67

                                  摘  要

运用科学史考证与分析的方法对西方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期为西方近代技术向中国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开辟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和科学传播史研究的新领域。

全面调查了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出现以前的3000 多种期刊上万篇文章,从中选择了自1897 年至1919 年,共计51 种期刊共185 篇文章,作为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依据。又从中选取了《时务报》、《东方杂志》、《科学》杂志、《无线电月报》作为代表性期刊,对其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和内容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1897 年《时务报》最早命名“无线电报”和“电浪”(电磁波),“无线电报”一文中记载了马可尼进行无线电报通信实验的情形,其最早传播无线电报技术距马可尼获得无线电报技术专利仅有2 年。《东方杂志》是近代传播无线电报技术历时最久的期刊,前后延续40 多年,1904年至1918 年间刊载了32 篇对无线电报原理作科学介绍的文章,同时最早介绍过对无线电波穿透性的研究,并详细介绍了无线鱼雷艇的发明情况。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最早出版的“无线电专号”,同时中国科学社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专号”述及磁感应现象、无线电信号传输、无线电发射站、地球曲面、障碍物、空气、铜等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信道、整流、信号接收等概念,还对我国民族无线电事业作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建议。《无线电月报》是中国第一份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其占据行业内传播制高点,内容涉及国内外无线电台制造技术和厂商概况,无线电报机实体及其原理,国民政府关于无线电台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内外无线电台的设备和技术情况等;同时,其主要编者和作者王崇植、恽震、倪尚达等均为中国第一批无线电事业的领军人;还发表了《无线电译名草案》,首次在期刊中按照英文字母顺序将专业名词作中英文一一对照;勾勒出民国无线电装备市场概貌。

研究结论认为:20 世纪20 年代末期,无线电报技术作为中国技术体系的学科分支之一已基本形成。其标志:一是无线电报技术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自西方引进成熟的无线电报理论;三是中国科学社等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团体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从事专业无线电报技术研究工作的群体;四是以上海南洋公学为代表的专业的大学教育;五是《无线电月报》开创的我国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的先河。

无线电报技术是中国近代从知识引进到民族自主创新,从技术体系形成到应用推广、扩散、传播速率最快和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在物理学方面,无线电报技术自电磁学中分离出来后,反过来向物理学渗透,衍生出了无线电物理学、真空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等新的二级学科;在工业技术方面,形成了新的工业生产部门,衍生出了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等独立的二级学科;在社会科学方面,促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载体、新闻事业和信息交流方式,也派生出了广播电视事业、电化教育等三级学科,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神奇力量的认识,加快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化文明过渡的进程。

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可划分为知识传播阶段、技术传播阶段和学科建制化传播阶段三个历史阶段。1897 年《时务报》最早传播无线电报知识,直至1905 年《东方杂志》创刊并开始传播无线电报技术,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知识传播;1905 年至1925 年,由于《东方杂志》持续对无线电报技术发明的深入传播,以及《科学》对于无线电报技术原理的深入介绍,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技术传播;1925 年《科学》首创“无线电专号”,至1928 年《无线电月报》创无线电报技术专业期刊之先河,这一时期期刊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为学科建制化传播。

关键词:晚清民初; 无线电报; 《无线电月报》; 科学传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宋轶文,姚远. 晚清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4):701-706

[2] 宋轶文,姚远. 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1):183-188

[3] 宋轶文,杜丽婷,姚远,张羽,李浩荣.h 无线电月报i 开创中国无线电专业期刊先河[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305-308

[4] 宋轶文, 姚远. 晚清计算技术经由传教士期刊在中国的传播[A]. 呼和浩特:第七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C]2010

[5]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07XXW004)并独立撰写一章

[6] 主持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交叉学科类项目(09YJC33

致  谢

硕士学位论文划下句号的这一刻,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一幕。在文博学院一层的学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姚老师,老师亲切地让尚未入学的我参加硕、博士研究生的讨论课程,一下子打消了我原本紧张的情绪。入学后老师多次找我谈话了解本科的专业情况,并针对我的知识结构来帮我选题,最终确定了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传播这样一个将我本科和硕士专业相结合的题目。学位论文中用到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绝大多数是老师帮我搜集的,在我三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比我更加关心论文情况,直到答辩前几天老师还亲自为我批改论文,我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平日里老师总是带着微笑,一旦开始讨论学术问题,却又认真而严谨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学术和工作道路上努力和学习的榜样,我很幸运还能有机会跟随老师继续做学问。回首往昔,除了感激,别无他言。展望未来,除了努力,无以为报。

感谢曲安京老师在08 年姚老师赴南京的半年里给予我的指导和关照,以及在三年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袁敏老师、赵纪伟老师、陈镱文老师、亢小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李楠师姐对我学业和生活的关心和帮助,同样感谢白秀英师姐、李晓霞师姐、刘小燕、原付川等同学们,感谢科学技术史中心的所有同学们,感谢身在巴黎的姚璐,感谢《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李浩荣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同样难以完成这三年的学业。还要感谢内师大郭世荣老师和清华大学冯立昇老师,2010 年在内蒙帮助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献。

感谢同寝室的晋金才、时振华、何煜以及一直以来帮助、支持我的所有同学们,感谢张蓉在我复习考博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子多年在外求学,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有儿子的今天。所有这些,汇成一句感谢,写在最后: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459890.html

上一篇:1.5~1.8亿年前的一棵大树化石
下一篇:原付川学位论文:晚清《西国近事汇编》研究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1 郑秀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