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知识如食,思想如丝 精选

已有 12480 次阅读 2013-3-30 10:51 |个人分类:有感而发|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知识

           粗略的划分,现代社会中念过大学的人,大体都可以算做是知识分子。当然,也有没念过大学的人,成为公认的知识分子。比如没有上过大学的钱穆,17岁因家贫辍学,以后靠自学,35岁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念过大学的人,可以被叫做知识分子,却不能被叫做思想家。这说明知识和思想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科学网上有过讲知识和思想的博文,讨论两者的关系,过去读到过,但好像搜不到。我的印象中,林语堂对此的比喻最为简单精彩: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我把它归结为“如食,思想如丝”。这里的差别是,学者把前人弄明白的知识传给后人,是桥梁;思想家是把自己创造的东西献给人,是源泉。知识是已有的东西,无论用什么语言去教、去学。而思想是崭新的、脱胎换骨的、甚至是与传统知识格格不入的。一旦为社会接受,思想就会成为知识,被人们传递。

           有种看法认为,大学里学生最需要去听的是人文课程,因为里面讨论的问题,大多没有固定答案,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判定;最不需要去听的课,是数理化,因为里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可以用简单的对错来判定。这当然是一种看法,但也有些道理。道理之一,就是在面对没有固定答案内容的课时,学生可能不得不去活动自己的脑子;而面对有固定答案的课时,学生也许只愿意张开嘴巴。

           一般来说,中小学里老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而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存在,是为了学问和对社会、自然界的探究。但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具有中小学的性质。尤其是应试教育体制中,社会的教育体系倾全力去关注学生是否熟知“陈糠烂谷子”,是否能正确回答那些被一代一代人回答过无数遍的问题,让大学里老师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知识,以确保学生对既有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这种状况下,老师、学生大概都很难出什么思想。

           要让小鸟长成鹰,需要喂食物,那是必须的。小鸟长大了,成了鹰,和爹妈一个样,甚至还不及。尤其是现在有各种污染,吃了太多添加剂的食物,小鸟长成了鹰也飞不起来、飞不高,还下软蛋。把桑叶转换成丝的现象,似乎已经不多见了。蚕吐丝后会把自己禁锢在茧子里,成为人们眼里无助且丑陋的蚕蛹,在黑牢一样的茧子里熬着孤寂,或者被人掏出来油炸了吃。在这个瞬息万变、只争朝夕的世界里,等待破茧而出化蝶而去的时间太漫长了。

           除了我们在学术上的懒惰、庸俗、投机取巧和被摧残,我们也得承认,随着时间的延伸,即使严谨地做学问,要产生新思想也的确不容易。早年的学者,可以很自如地跨越不同的科学领域,这和当时科学的分化程度低有关。就像是一棵树,早年的人位于树干上,可以在相对容易的范围内,体会到经过树干的各路水分子,或者说是不同的知识。而越往上这棵树的分支越多,位于不同树梢上的你我,已经是隔行如隔山,要想体会各路水分子是什么,谈何容易。

           有时我觉得知识和思想,似乎就是一个有限空间里的两种元素,思想元素可以被转换成知识元素,反之比较难。随着时间的消逝,知识在这个空间里越积越多,思想元素却越来越少。人们不停地重复发现着知识,好像找到了宝贝,仔细一看原来是八百年前就有的东西。悲催。要在这个空间中找到些思想元素,变得越来越难。我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不自在》说过,中国知识分子摆脱“不自在”的一个硬指标,是在全世界的教科书中贡献N%内容的时候。这个N是个什么数,没有人能说出来。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给你三百年时间去折腾,到头来也许N不会大于两位数。试想今天全世界从小学到大学的数理化课本中,谁还能加点什么新鲜东西进去?也许唯一的希望,就是突破这个有限空间,或者至少扩大它。在那个新的空间中,人们能有更多的作为。比如可以用数学来精确描述生物学的任何现象。又比如,人们不仅认为简单就是美,还会认为复杂更加的漂亮。

周末了,这是放空自己的说话,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引一句陶渊明毫不相关的句子: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675257.html

上一篇:面对纳粹—音乐界与科学界的纠结
下一篇:林肯的欧氏几何政治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115 曾泳春 王芳 武夷山 陈小润 庄世宇 李学宽 严海燕 马红孺 马磊 黄智生 张海霞 刘艳红 郭向云 钟炳 徐大彬 杨月琴 张玉秀 苏德辰 陈冬生 郑小康 李宇斌 张伟 王安邦 丛远新 黄鸿新 姜虹 寸玉鹏 张星元 李伟钢 刘宇 林涛 喻海良 王浩 韦玉程 彭真明 焦飞 李土荣 王萌杰 赵明 黄彬彬 张文超 叶威源 武京治 朱云云 陈湘明 罗帆 曹建军 王娜 朱志敏 陈学雷 张乾兵 贺乐 傅云义 柏舟 文克玲 俞立 唐凌峰 明波 陆俊茜 陈筝 许浚远 黄继伟 王府民 徐晓 尚书勇 余昕 吕喆 杨学祥 孙学军 彭思龙 何青 文双春 少雨 张婷婷 黄式东 熊李虎 李维音 何士刚 李侠 王德华 马兆武 张焱 陆雅莉 焦豹 卫军英 马英 曹聪 陈国文 陈志刚 梁进 刘强 任胜利 魏东平 王桂颖 储成才 李丽莉 杨连新 王凯 魏玉保 李心诚 吕乃基 葛素红 anran123 huanhoon zhngshai yxh3161 biofans neilchau lily1966 xu910816776 crossludo aliala monodrama fumingxu gaoyue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