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月前在英国开会,跟Nature的一个编辑聊天,发现很多人眼里简直跟上帝一样的Nature,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像Nature这样的刊物,世界上能订阅它的图书馆、大学、研究所都订得差不多了。这个世界生产大学、研究所的速度总不能跟生产香肠相比。没有了新顾客,再牛的东西怎么个卖法?让人伤脑筋,让Nature伤脑筋。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哪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能打的主意,就是网络,如何在网上贩卖更多的产品。 但网络这个东西有点捉摸不定,要在上面卖知识产品不是很容易。现在的出版业,处在纸质印刷和网络电子出版的过渡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基本的趋势,肯定是电子版会越来越扩张。说不定哪天一些科学刊物会来打科学网博客的主意。
《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刊后的《中国科学》系列将于2010年起正式出版,其英文版名称Science in China将改为Science China,改了小三分之一。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通报》明年起将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出版,也就是每10天出一期,每个月三期,希望突出一个“快”字,并且启用新版式。《科学通报》的长远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Nature、Science,引领世界潮流,很有抱负。《科学通报》的中、英文刊一直是一个不好处理的两难。现在要区别对待,各自明确定位,中文版“内向”型,英文版“外向”型。一个通报,既要能让家里的公婆们高兴,也要让家外的朋友认可和满意。要做好这一点不容易;但这个世界上做好什么都不容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使期刊进入正螺旋上升的轨道,并且有点加速度。现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优势学科是地学,这和中国得天独厚的国土资源有关。但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等的投入好像也不少,怎么就成了弱势学科了呢?也许是国外这些方面的刊物多,好的文章都发在外面了。我觉得综合性期刊还是要有一定的平衡。如果以优势学科的文章来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望提升了影响因子的刊物来吸引各学科的优秀稿件,这恐怕会把综合性期刊最后办成优势学科的专刊。如果看Nature和Science,它们发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和人有关系的,但涉及各个方面。这也很自然,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有关人类的活动。按照 Nature编辑的说法,他们现在必须拒掉大量的稿子,工作量比过去大很多。很多稿子按质量是能在Nature上发的,但限于它的容量,只好拒掉,其中最多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这大概也是他们希望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以体现Nature综合性期刊的定位。我估计这里面会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稿件。被Nature拒掉的稿子,何必再要去试PNAS,直接投给《科学通报》怎么样?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在《科学通报》发一篇文章也能奖20-50万,保证提副教授、教授,这个问题估计就不是个问题了。但这明显是个馊主意。
为了尽量多的接收高质量文章,Nature已经开发了好几个姊妹刊了。要开发更多的姊妹刊来容纳生物方面的稿件不是那么容易。开什么样的新刊,他们搞市场营销的人和处理科学稿件的编辑之间看法就搞不定,他们的眼光和目标是不同的。我跟那位编辑说起Nature在中国科学界的影响,一篇文章可以有上百万的奖金,可以保证提职称当教授,等等,他很吃惊。地球人都知道的东西,他居然不是很清楚,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厉害,看来他们需要学中文了。我不赞同过于推崇在顶尖刊物上发文章,比如不成比例的奖励。这除了会影响很多做基础工作的研究人员的心情,对科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这样做实际上赋予了刊物和编辑对科学很大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以及他们对科学家前途的决定权力。对于任何机构和个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过大,于科学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方。
别的学科我不知道,但对于搞地学的人来说,只想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的人,不会是真正的好科学家。因为地学的基础是野外工作和大量繁琐的资料数据。这些基础工作,是科学最为本质的内容,需要长年累月的辛苦积累。但它们通常不容易、也不合适在Science和Nature这样的刊物上发表,因为它们不够sexy。做这样基础工作的人如果得不到该有的鼓励,这是科学的悲哀与不厚道。当然,事情都有两方面。科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拿了纳税人的钱做了工作,要对纳税人有个交待,告诉他们自己做了些什么工作。在能见度比较高的刊物,比如Nature,上发表文章,会让自己的工作更快更广地得到社会的认识,这也是科学家该做的事和责任之一。所以,是一个如何掌握平衡的问题,不能过于抬一面,贬另外一面。我的一位同学,在西藏搞地质填图,做了很多的野外工作。他们工作的艰苦程度,是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几个人能比的。我非常佩服他们做的工作,尽管他们的成果没有上过Nature或Science,但我觉得那些成果比绝大部分上了Nature或Science的成果更重要、更有意义。当然,我也给他们出馊主意,让他们找些亮点的内容,往高能见度的刊物上投稿,这样能够增加他们的工作被人注意到的可能性。毕竟,青藏高原是一个于科学、于人文都让人感兴趣的地方,那就该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为什么让人感兴趣。
周末说话,有点跑题了。总之,《科学通报》的未来,不仅是一帮编辑的事,还需要政策、经费以及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
附:《科学通报》2009年已出版的专辑
综合类:科技奥运、科大建校50周年、建国60周年
物理学:颗粒物质物理及其应用、材料环境腐蚀
化 学:配位聚合物研究、环境纳米技术
生命科学:干细胞、水稻育种、甲型H1N1病毒
地球科学:大陆偏振与洋壳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青藏高原水体同位素、古人类与史前考古、季风与环境
材料与工程科学:仿生科学与工程、生物医用材料、能源科学与技术、摩擦学
信息科学:高速光电子器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