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y884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y8848

博文

民科?官科?

已有 5446 次阅读 2008-10-26 21:0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民科, 官科

    这个话题感觉很无聊,因为不知道民科官科究竟如何区分,如果把在科研单位大学做学术研究,拿着国家的俸禄作为官与民的分界线,那么官科与民科的争论就永远不会停止。
    科学有官方的科学和民间的科学之分吗?学识水平的高低如果要用从哪里拿到俸禄区分,那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人物要归到民科范畴里了,比如遗传学的孟德尔,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姑且按照约定俗成的这个方法来划分(不知道不这样划分,还有什么其它的公认的划分标准?)
    这种划分,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确应该归类到民科的人群中。在爱因斯坦获得科学界承认之前,他不过是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就是在这段做小职员的期间,他发现了得以成名的狭义相对论,谁都无法否认这段经历。爱因斯坦的治学方法,并不象现在的职业科学家那样充满实证的经历。他的身份限制了他,不可能亲历躬为任何一种耗费金钱和精力的科学实验,所以他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就是在尽可能把握已有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思想史,并进行大量的所谓思想实验。爱因斯坦的天才就在于他把握住了一个困扰物理学界的实验结果,就是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爱因斯坦后来写的小册子《物理学的进化》里,他整理出来对物理学思想史的心得和思想实验的例子,相信应该是后来进一步写作完善的结果,不过可以比较清楚看出他的思想脉络。
    对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物理学界有众多的解读,主要可能有两种,一种认为运动的物体,裹挟着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以太运动,使得在以太中传播的光各向上保持光速不变。另外一种比较革命性的主张就是洛伦兹基于静态以太,提出了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方向将产生洛伦兹收缩的著名理论,并给出了准确的收缩公式。爱因斯坦对实验的解读很直接,既然实验给出光速不变,那么为什么不认为这就是本来应有的结论?爱因斯坦找到的第三条道路在公式的描述上,直接应用了洛伦兹收缩公式,但是给予了另外的物理解读,同时带来的物理学上的思考就是以太的存废问题。爱因斯坦能洞察真正的大问题,而将其它东西暂时放到一边,这不是一种赌博,而是一种深藏内心的对于现象的强归纳能力。
    物理学不同于数学,这里只有定理,没有公理,任何定理实际上是具有相对恒久性的实证性假设,也需要不断的实验来检验。尽管相对论发表伊始,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更多的是来自正统物理学界的争议。对于光速不变的假设,爱因斯坦的信心需要不断承受来自物理学界的压力,在和朋友的通信中,他曾经提到,如果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理论,他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爱丁顿1919年的日蚀观测实验首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它改变了人们将信将疑的态度,并转成另外一种狂热的科学崇拜。顺便提一句,爱丁顿这次的实验被后人怀疑选择性使用观测数据,观测结果的精度大大超出了仪器的误差范围,结果与预言吻合得过份得好,不过这不能否认这次实验给相对论境遇带来的转机,而且之后精度更高的实验实际上几乎无可争议地证实了相对论的结论。
    其实作为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大可不必轻看所谓的民科,在现在的科研环境下,各个学科划分如此之细,即使受到严格训练的人,对于相近学科的发言权都不是很高,能够跨越很多学科进行思考的人就更凤毛麟角,难得有好的思想,有思想能够出好的成果就更难了。有很多科研单位的人为了获得科研成果,拿到科研经费,喜好做些短平快的项目,发表一些质量低劣的论文充数,这些中外皆然,国内更盛一些而已,民科甚至连发表垃圾论文的机会都很少。比如生物学界的大牛克里克,就认为原始生命大分子来源于地球之外,这种见解,比民科并不更高明,翻翻科学网中的最新论文提要,找到类似的东西太容易了,这不,随手一翻就找到一篇10-17日科学网上的文章,标题是《英科学家声称开发出可翻译外星人语言的计算机程序》,这个话题要是让民科来写,恐怕就难以登上科学网大雅之堂。如果把糊口与爱好化为等号,估计很多人都难以把握平衡。民科中,有很多纯粹出于爱好的人,并不以此为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可能要超过很多从事科研的学人,这些人中尽管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劣势,能够出成果的机会很少,但不要一概采蔑视的态度。
    民科最大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片面性。很多“英雄”想通过推翻公认的核心定理来确认自己观点的崇高地位,这种心态首先就不是做科学的态度。“不幸的是”,多数核心定理都是很形象的,简单明了,具有非常的科学美感,但是也因此,谈论起来门槛很低。这些“英雄” 多数不具备发现真正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和爱因斯坦的最大区别。他们往往抓住定理定律的只言片语,以为发现了其中不和谐的地方,加上一些小聪明或者灵感,试图打倒这个理论,却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概括域有多宽广,自己理论的归纳能力和可量化能力多么贫弱,这是招致官科嘲笑蔑视的根本原因。科学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几百年过来的,不吸取其中的精义简直是暴殄天物。知道别人所做过的诸多尝试,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才有机会提出高屋建瓴的理论。打倒巨人需要比巨人更高的高度,而巨人的高度可不是简单一个人的高度,是所有前辈累加在一起的高度,对于我们现今的人来说,敬畏这个高度是起码的学术德行。
    其实对于理论的形象化片面解读,可不仅仅是民科的专利, 囿于想象力的贫乏,数学工具的复杂化和实验验证难度的巨大,即使是科班出身的人,也很难把握一些现代的科学理论,比如现代的量子力学,假设性要强于实证性,难免招致业内业外的疑问,理论的山头林立,生物学就更是如此。这个时候,大狗能叫,小狗能叫几声的确也是一种诱惑。
    需要承认的是民科在多数方面与官科相比都居于劣势,在信息的获取上,在学科思想的完整性上,在基本技能把握上,在获得相关同业人士的研讨机会上都严重不足,尤其最后一条是最致命的,没有来自同行的审评,激烈的思想交锋,没有来自他人的知识补白,单凭个人的能力少有发现自己漏隙的机会,这就降低了民科成果的可信度。但是不是全然没有机会,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越来越方便,耐心理解他人的观点,分辨客观现象与主观结论,将现象纳入自己的归纳范围,将他人结论作为一种参考,这是无论民科官科都应有的一种思考习惯。
    民科在抱怨受到冷遇的同时,要自己问两个问题:
    发现的是否是个真正的问题?
    自己的理论在回答了疑问之后,是否还能够至少具有原来理论的概括域(包括可量化)?
    如果两个问题的回答的结果都是 YES,那么归纳你的结论,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让学界来检验它。爱因斯坦是这么做的,再牛的人也需要过这一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717-44206.html

上一篇:对《研究提出生物遗传突变普遍机制》一文的一些想法
下一篇:阿廖莎的蝴蝶
收藏 IP: .*| 热度|

4 赵凤光 张伟 vigorous jlx1969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