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碘化物转化、H2O2生成及卤氧化合物降解证据看I–如何改变UV和UV/VUV氧化还原性能?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虽然UV/I−和UV/VUV/I−作为高级还原工艺(ARPs)可产生eaq−消除微污染物,但其中I−的归趋及其副产物的生成规律仍有待探索。因此,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碘化物在UV/I−和UV/VUV/I−过程中的演变。结果发现,VUV可将大部分I−氧化为IO3−,而UV仅可将小部分I−氧化至中间态活性碘(RISs,即I−和IO3−的中间价态化合物,如I2、HOI和I3−);同时,只有UV/VUV/I−才会产生大量H2O2,而UV/I−不生成H2O2,证明UV/VUV比单独UV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提高pH或降低溶解氧(DO)会将系统氧化环境转化为还原环境,从而减少RISs和IO3−的生成,尤其是UV/VUV/I−过程。额外加入I−具有三重效应,包括促进•OH损耗、eaq−生成和光屏蔽,因此体系更复杂。从卤氧化合物降解结果证明,加入I−提高UV和UV/VUV技术的还原能力,比如UV/I−和UV/VUV/I−比UV和UV/VUV能更高效地将BrO3−还原为Br−。
引言
基于紫外的高级还原工艺(UV-ARPs)可产生高活性还原剂(如eaq−和•H)。UV/I−作为一种典型的UV-ARP,被广泛用于降解PFAS、THMs、HAAs、BrO3−、抗生素药物等。在所有UV技术中,真空紫外(VUV)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氧化工艺(AOPs),。因此,将I−加入VUV体系可能会改变VUV的氧化还原能力。目前,不同文献对于UV/VUV/I−和UV/I−降解污染物的还原能力不一致。此外,碘类物质的种类多且易于转化,但此前的文献多关注污染物的变化而很少考察碘类物的转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碘化物的演变和H2O2的生成趋势理解UV/VUV/I−和UV/I−的氧化还原趋势;评估反应条件(I−浓度、pH和DO)对两个过程中碘化物转化的影响;并对比两种技术对ClO4−、ClO3−、BrO3−的降解效率。
全文速览
碘类物转化路径及产物证据
图1展示了1.0 mg/L I−在UV/VUV和UV体系中的转化以及H2O2的生成。结果显示:VUV可将I−完全氧化为IO3−,而UV仅可将小部分I−氧化至中间态活性碘(即I−和IO3−的中间价态化合物);同时,只有在UV/VUV/I−过程会产生大量H2O2,而在UV/I−过程没有H2O2生成,证明UV/VUV比单独UV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图2展示了I−的转化产物,其中间产物RISs主要包括I2和I3−,通过碘元素守衡计算发现I−在转化过程还会产生一些未知碘,它们可能是HIO,因为HIO既被还原回I−也可与•OH反应可生成IO3−,它的差别也可体现UV/VUV/I−和UV/I−的差异(如图3所示)。
图1 UV/VUV和UV过程中I−的转化及H2O2的生成(RISs:活性碘,TI:总碘,[I–]0 = 0.1 mg/L,pH = 6.5,DO = 8.5 ± 0.5 mg/L)
图2 UV/VUV和UV光解I−过程中碘化物的转化(UISs:未知碘,TI:总碘,[I–]0 = 50 mg/L,pH = 6.5,DO = 8.5 ± 0.5 mg/L)
图3 UV/VUV和UV辐射I−过程碘化物转化的可能路径
影响因素分析
I–浓度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I−浓度的升高RISs和IO3−的生成显著下降,而H2O2的生成呈现先升后减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I−的加入会增加eaq−的生成,因此产生更少的RISs及IO3−。eaq−也会与DO反应生成H2O2的前体物,因而加入少量I−让H2O2有一定上升。但投入过高浓度的I−还会屏蔽光源抑制eaq−的生成,因此H2O2浓度也会下降。
pH影响。图5表明,提高pH可抑制RISs的生成,一方面是因为RISs很容易与OH−反应直接转化为I−;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碱性条件下•H会转化为强还原性的eaq−,从而促进eaq−将RISs还原为I−。
DO影响。图6对比了高(8.5 ± 0.5 mg/L)和低(2.0 ± 0.5 mg/L)浓度的DO对UV/VUV和UV光解I−的影响。由于eaq−在高DO条件下被大量消耗,所以RISs比在此条件下生成更多。
总体而言,将I−加入水中会产生三重效应:促进•OH损耗、促进eaq−生成和屏蔽光。此三者共同将UV和UV/VUV体系变得非常复杂。提高pH或降低DO有利于还原,反之有利于氧化,降解不同类型物质可以使用不同条件。
图4 I−浓度对UV/VUV过程中碘化物转化的影响((a)0.1 mg/L,(b)0.5 mg/L,(c)1.0 mg/L,(d)10.0 mg/L,pH = 6.5,DO = 8.5 ± 0.5 mg/L)
图5 pH对(a)UV/VUV和(b)UV过程中碘化物转化的影响([I–]0 = 10 mg/L,DO = 8.5 ± 0.5 mg/L)
图6 DO对(a)UV/VUV和(b)UV过程碘化物转化的影响([I–]0 = 10 mg/L,pH = 6.5)
本实验条件下显示:单独UV/VUV、UV或将它们与I–耦合都不能降解ClO4–,说明该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还原能力。UV/VUV/I–可将ClO3–和BrO3–还原为Cl–和Br–,各卤元素质量基本守恒。虽然UV和UV/I–不能还原ClO3–,但它们可以有效地光解BrO3–。通过BrO3–的降解效果对四种技术的光解能力进行排序,结果是UV/VUV/I– > UV/I– > UV/VUV > UV。
图7 UV/VUV/I–和UV/I–光解(a)(b)ClO4–、(c)(d)ClO3–和(e)(f)BrO3–的效果对比(pH = 6.5,DO = 8.5 ± 0.5 mg/L)
总结
本研究考察了UV/I−和UV/VUV/I−过程中碘化物的演变、H2O2的生成和卤氧化合物的降解,探究了I−浓度、pH和DO等环境因素对UV/I−和UV/VUV/I−体系的影响,也对比了UV/I−和UV/VUV/I−的氧化还原性能。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I−如何改变UV/VUV和UV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促进基于I−的UV/VUV和UV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该文于2024年1月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题目为“How I– alters UV and UV/VUV processes' redox capacities: Evidences from iodine species evolution, hydrogen peroxide formation, and oxyhalides degradation?”。对此文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于网址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3457下载,更多技术细节可联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陈白杨老师(poplar_chen@hotmail.com)。欢迎各位同仁探讨与交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