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牦牛驯养后终年放牧,保留了野生祖先的一些群体行为。放牧牦牛群基本上成群结队地在牧场上采食和游走。牦牛群夜间卧息时,公牦牛卧息或主动巡回于牛群周围,如遇野兽出没或攻击,一般公牦牛首先发现,并发出呼叫将信息传递全群,牛群随即发出呼鼾声戒敌,一些母牦牛随公牦牛挺身迎击野兽,有效维护牛群的安全。牦牛群众的优胜等级比较普遍而且明显。公牦牛中的最强者,容易得到配种的优先权;母牦牛中的最强者,容易得到最好的饲草或牧场;牛群中的最弱者对所有的牛都趋于服从地位。牦牛群容易兴奋或受惊,稍加驱赶就奔跑。夏季在阴坡、高山放牧或阴雨有风时,牛群相对安静;天气炎热、有蚊蝇干扰时,牛群喜往高山或凉爽有风的地方狂奔,甚至到水深及牛腹部的河中站立避暑。
图一:牦牛的牧食行为
公、母牦牛的个体行为差异较大。公牦牛更野性或暴烈,喜角斗,在母牦牛发情季节,公牦牛来往于各牦牛群之间,为争夺配偶而频繁角斗,甚至相互致伤。公牦牛一般不伤害人畜,但遇野兽侵犯牛群时,能挺身追逐,凶猛攻击。公牦牛在交配季节过后,合群性变差,往往离群赴高山远处安静觅食,一般不主动归群,但较少受到野兽伤害。母牦牛母性很强,妊娠后期比较安静,一般逃避角斗或不主动向其他牛只挑衅而发生角斗,行动缓慢,放牧多落在群后,临近分娩时离群到偏远僻静的地方产犊。母牦牛在哺乳期间,具有很强的保护、照料犊牛的行为或母仔依恋行为,犊牛哺乳时母牦牛安静站立,多回头嗅舔犊牛尾、尻部,当犊牛吸吮动作过猛或刺痛乳房时,母牦牛欲蹄而又不伸出后肢,有时用头、角顶撞以示教训,但未见致伤犊牛的情况,且很快恢复平静,继续让犊牛哺乳。犊牛活泼好动,喜在一起相互追逐、嬉戏或奔跑,除少数母犊牛和对母牦牛依恋行为很强的犊牛终日随母外,一般喜欢远离。犊牛随母牦牛放牧时容易疲劳,喜在灌木丛、洞穴中酣睡。断奶季节与母仔分开后,犊牛精神不安,不愿采食,容易离群丢失。
牦牛一般生活在海拔
图二:牦牛在高山游走
牦牛采食高山草原矮草的适应特性主要表现为唇薄而灵活,口裂较小,上唇粘摸光滑,唇缘有较多乳头,与颊部锥状乳头连成一片,下唇口角处有许多较大的佛手状乳头,由口角向后逐渐变高,尖端向后与颊乳头相连。牦牛的鼻镜小,山唇中部鼻镜宽约
图三:冬季牦牛的牧食行为
牦牛对高原寒冷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体格大,体质结实紧凑,全身被毛,散热机能不发达,四肢相对较短,耳、垂皮小,体表很少有皱褶,相对体表面积小,即单位体重的体表散热少,有利于保存体内热量。被毛虽然为开放的被毛,但季节变化显著,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有利于保温;身体凸出部位、腹部和臀部被毛密长,以保护这些部位和内脏免受冻害;牦牛被毛是由不同类型的毛纤维组成的混合型被毛,保温性能较高。牦牛的皮肤较厚,真皮层和脂肪层发育较好,容易沉积皮下脂肪,有效防止体热过度散发。牦牛的汗腺发育较差,一般呈弯曲的小管,细而长,排汗或分泌较差,不利于散热。在寒冷条件下,牦牛可以减少呼吸(减少到7-15次/分),以减少呼吸散热、维持体温。牦牛的这些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有效地降低了机体热量的散失,有利于保存体内热量,使牦牛在高山草原的冷季或气温远低于体温的寒冷环境条件下,能够正常的生长、生活。
牦牛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胸腔大而发达,心脏、肺脏发育较好,心、肺指数(心、肺脏的重量与体重之比)比普通牛高,肺泡工作面积大,同重量肺脏的气体交换机能比普通牛强;气管短而粗大(同犬的气管相似),能适应频速呼吸;呼吸、脉搏快且变幅大,能在缺氧环境下快速呼吸;牦牛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且直径大,血红蛋白含量高且具有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可以增加血液和机体中的氧容量。牦牛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结构和生理特性,可使其在保持正常呼吸的条件下,能获得机体必需的或更多的氧气,以适应海拔高、气压低和空气含氧量少的生态环境条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