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写上面那篇博文时,发现了2006年《地理研究》的一篇论文,似乎可以佐证一下。
如果假设该论文文献综述没有问题,则可以认为:
“摘要: 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样本数据量小、不连续等特点, 本文采用Logistic 曲线拟合和等
维递补灰色预测理论, 预测“十一五”期间北京流动人口的增长情况。首先, 通过Logistic
曲线拟合与外推, 掌握流动人口增长的总趋势; 其次, 选定不同长度的人口序列以建立多个
等维递补灰色模型, 检验并分析各种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与不足; 最终确定北京市流动人口增
长预测的高、中、低方案。实践表明, 灰色等维递补预测法对“小样本”、“贫信息”的人口
预测是切实可行的。”
(博主注:可见的确有学科采用曲线外推的方法进行人口流动的预测;请关注后文是如何分析预测结果的合理性的;和Nature提法一样,可解决信息数据不足的问题,但数据需求简化后的预测结果准确度究竟如何?)
“ 引力模型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佛( G1 K1 Zipf , 1949) 提出。他认为: 两地间的迁移总
人数Mij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Pi Pj成正比, 与两地距离Dij成反比。此后, 美国人口学家罗
理对引力模型进行改进, 用若干宏观经济指标反映人口迁移规律。可以说, 引力模型为人
口迁移规律研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计算作出了重要贡献。
(博主注:可见引力模型前人已经改进过,而且不止一次的改进了。)
发展经济学同样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动问题, 相继建立多个人口迁移模型。
其中,“刘易斯- 费景汉- 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是在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人口迁移模型
的基础上, 经美国耶鲁大学费景汉和拉尼斯修正而成。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
(M1 P1 Todaro) 则针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零售业同步增长的矛盾, 提出了著名的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也在人口流动研究得到应用。有关寻找职业的社会网络分析就是自我中心网络分析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中的典型运用。
此外, 比较著名的理论模式还有: 推- 拉理论、成本- 效益理论、流转理论、人类生
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
目前, 流动人口定量预测方法可粗分为两类: 因
素解析法和趋势预测法。所谓因素解析法, 就是先剖析流动人口的内部结构(例如, 性别
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等) , 将全部流动人口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再分别对各个部
分作预测, 最后汇总求得流动人口的总量。相反, 趋势预测法就是只分析以往流动人口的
总量数据资料, 运用数学方法揭示其数量变化规律, 进而外推出未来一段时期的变化趋
势。例如, 数学函数拟合法(线性函数、指数函数、Logistic 曲线等) 、GM(1 ,1) 模型、
神经网络预测法, 等等。此外, 也可根据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比例来推断未来流动人口
数量, 由于此法误差太大, 一般不用。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 本文综合运用等维递补灰色预测法和Logistic 曲线拟合法, 建模
预测北京市流动人口在“十一五”期间的增长变动趋势。”
(博主注:可见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各自不同的人口流动预测模型。)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 1994 年的流动人口数值过大, 从28 年的全过
程和实际拟合结果来看, 它是一个异常值。所以, 作Logistic 曲线拟合时将1994 年流动
人口数据忽略不用。”
(博主注:如果是人口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会进一步论证该异常值是否真的是异常,及其出现的原因、是否可以忽略等问题。此外,文中收集的1976~2003年流动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是否一致?是否可能为出现异常的原因?如何修正该“异常”为好?)
“如前所述, 采用不同长度的数列建模, 所得预测结果会有不同。
究竟采用几维序列建立灰色模型呢? 经验表明, 灰色建模的数据长度不宜过大, 5~8 个
数据较为适宜。故此, 笔者分别采用了五维、六维和七维序列来建模预测”
“下面为2010 年北京流动人口的预测确定高、中、低方案。
(1) 低方案通过Logistic 曲线拟合与外推, 所得结果是流动人口变动的总趋势, 结
果偏于保守; 同时, 用2000~2003 年数据建立短序列灰色模型所得的预测结果, 收敛较
快———2009 年和2010 年的年增长率分别降至3103 %和2147 %, 此结果也偏低; 而且,
两种预测结果几乎完全相等。所以可将540 万(2010 年) 确定为低方案。这个方案只有
在流动人口控制得力, 经济发展无大波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2) 中方案2004 年之后, 尽管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呈现逐渐减慢的趋势, 但其减慢
的速度难以确定。从1998~2002 年5 维序列所作的预测结果来看(见表3) , 2010 年流动
人口总数将达到594 万, 而年增长率降至415 %。在2000~2003 年间, 流动人口年增长
率分别为614 % (2001) 、1718 % (2002) 和519 % (2003) , 因此2010 年的415 %的年增
长率不算过高或过低, 590 万作为中方案较为恰当。
(3) 高方案根据1997~2002 年的6 维序列所作的预测结果, 将预测的高方案定为
630 万人。首先, 城市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如奥运经济和新一轮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
的拉动作用, 则经济快速发展必将拉动流动人口的高速增长, 那么2010 年的流动人口增
长率保持在5 %以上并非不可能。其次, 虽然630 万的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环境的压力非
常大, 但考虑到城市流动人口增长的惯性、新城市规划(尤其是大北京规划) 和南水北调
工程对京城用水压力的缓解等, 北京流动人口的高速增长也未必不可, 所以, 630 万人作
为2010 流动人口预测的高方案当在情理之中。
本文所预测的流动人口, 统计口径为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人口, 以进城务工、经
商者为主体。随着流动人口若干管理法规的废弃, 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各种权益得到了有
力保障, 政府的人性化管理共建和谐社会的举措收效显著, 今后来北京的务工和经商者必
将激增。此外, 出差、探亲、旅游、求医问药和会议考察等短期流动者同样会快速增加。
假定社会发展相对平稳, 没有特别大的起落, 笔者更倾向于中等预测方案。”
(博主注:如果是人口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会首先设置高中低发展情景,而后基于这些假设再进行预测,而不是预测结果出来后,根据数据高低,主观划分为高中低预测结果。似乎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流动人口的时间口径都没有定义为“一天”尺度的吧?此外地域口径也应该说明,是跨省流动还是跨县、乡镇的流动?2010年六普公报显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如何按一天口径计算,或许还要超出一些吧?
不管怎么说,该文能够明确写出具体预测数值已经很有勇气,因为很多人口预测,包括人口学专家做预测,最后都不会给出具体结果,或者给出数十个结果,让读者自己选择。比起那些卑鄙伎俩,该文的直率和简洁的确值得学习!)
郑重说明:
1、本博文目的不是讨论该论文的具体学术问题,只想表明“人口流动是否能够准确预测?”
故不针对任何个人和机构!!!
2、可见,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同一个研究目标和对象,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也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3、自然科学网站、刊物在翻译、出版涉及人文社科或交叉学科专业内容的论文时,是否可以考虑请不熟悉学科的专家予以评审、把关一下?
4、人口数据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研究的基础数据,各学科需求量不小,因此多个学科都会进行相关人口研究。一些学者觉得人口学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人口学专业背景也能算出人口数。甚至出现了某次人口学术会议时,门外一名过路人也进来发言,大谈人口问题,在座专家还觉得他观点不错。试问,物理、化学、数学学术会议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无论是否人口学专业,用到就要多少学一点基本知识,仅仅为了用数学方法而进行研究是不可取的。
经常看到一些其他学科学者写的涉及人口的文章,不仅不清楚基本人口指标概念的含义,甚至连数据来源也选用的不好,更别提数据检验和矫正了。
5、因为不是讨论主题,故复制文字中的数字小数点和排版格式问题未做修正,请参考原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561190.html
上一篇:
Nature要点是谁翻译的?兼论人口流动是否可准确预测?下一篇:
围观:专家与砖家;清高与正直;便民与扰民;鳕鱼与油鱼;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