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cj0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cj007

博文

关于设立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的建议

已有 1489 次阅读 2021-8-24 15:23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设立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的建议

在独立于高校之外,国家有统一组织的大学英语与计算机水平考试,为我们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我们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并不足够匹配。因此,我们建议设立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来规范国内高校的培养水平,起到一矢多鸟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跟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类国际排名不高,国内部分高校对拟聘人员海外经历存在过度追捧,不认可自己培养的学生足以说明高校对于国内教学水平的担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初等教育水平,即使在很多不公平的国际评估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指标的高考成绩也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外高校的认可。正是作为指挥棒的国家统一初等教育水平测试,即高考,是提升我们的初等教育水准的关键因素。

同时,自1984年国家设立统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来,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融入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上世纪末很多省份师专每年有一个全省专业统一考试这个举措对当时师专教学质量提高十分有效。不少学生当时就在这个基础上走上研究生的道路

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既然国家统一考试越来越被认可,那么以此为基准,设立国家统一的高等教育水平考试会敦促各个高校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形成类似于我国初等教育的良性竞争关系,势必会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

对于部分没有明确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一旦没有来自长辈的管束便迷失了方向,把大好的青春浪费在了电子游戏当中。很多大学专业课的难度其实不高,只要正常上课,正常做作业,很难不及格。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就是“大学的任何学科都可以在一周内学完”。但即使是不难的专业课当中,大学教师们也经常会面临着即使越来越降低考试难度却仍然有越来越高的不及格率,乃至于出现考试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高校对于学生人身安全的近乎无限责任,高校教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来平衡教学学业要求和学生身心健康,于是放水式的教学管理屡见不鲜,甚至于出现连考试作弊也轻轻放下的情况,这无疑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既然学好学坏一个样,认真学习还没作弊的分数高,那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发动力。

因此,设立统一的专业水平考试能够起到一个独立于高校的评分标准作用,不仅能够卸下高校在学生学业上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责任,使得高校有底气提高教学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

三、有助于合理优化不同高校的教育资源

我国社会对于本科生的认可度主要来在于其所毕业的大学的水平,985/211以及学校排名是很重要的指标。究其原因,在于对本科时期成绩的不认可。试想相同专业一个一般院校学习非常好的学生与一个顶尖大学学习非常差的学生之间,企业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这种社会上的普遍做法认可了学校的品牌,忽略了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努力。

很多学生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即如果因为高考失误或者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没能去成心目中的高校,那么接下来无论怎么认真学习都没法赶上名校同学。这种现象无疑会扩大高校之间的差异,加剧高考的独木桥效应,带来更多的不公平,对于一般高校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虽然各个高校在专业上的培养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既然是相同的本科专业,就应该遵循同样的学科标准和专业必修课程,办学目的本应相同,差异化的教学不妨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上。

设立统一的专业水平考试能够公平的评判学生水平,削弱当前的名校效应,避免军备竞赛般的升学焦虑心理;同时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初等教育公平化改革措施遥相呼应,带来一个更公平的教学环境,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

四、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结果可以作为岗位应聘以及研究生招生参照

无论工作内容是否与英语有关,很多企业都把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筛选标准之一。究其逻辑,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学期间连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那么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怀疑的。只以英语一门成绩评判学生水平不免过于儿戏,但是国内并没有另外一门国家统一的专业水平考试来判断不同学校学生的水平。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研究生招生当中。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分为保研和考研,保研研究生固然有本学校成绩作为依照,但是不同学校的本科教育水平是参次不齐的,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用来评判。而考研研究生往往浪费大量的时间用来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次不成功也会在大学毕业之后再花多年进行考试,甚至于有些同学自大一入学起就已经开始。同时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专业课往往并不能完全覆盖研究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性的复习对于研究用处不大。

设立国家统一的专业水平考试能够给用人单位和研究生招生单位更多更公平的评判标准,给来自不同大学的毕业生们一个更公平的起点;同时也能将本来一考定终身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选拔性考试的一些科目放到整个大学期间,避免多次考试对于学生时间上的浪费。

 

基于以上几点,相对于多占用的考试资源而言,设立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利远远大于弊。关于考试形式,参照现有的国家统一考试模式,我们作以下建议:

一、有机融入现有考试模式

我国目前有很成熟的国家统一考试体系,高考模式针对全部高中毕业生,其所涉及的面太广,社会影响太大;而成人自考则主要面向大专和职校等非本科教育,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较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诚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提高我国的对外交流方面做出了深远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学生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标杆,但是毕竟社会上不能只用一门外语成绩来作为学习能力的衡量。我们不妨按照每年组织两次全国统一专业水平考试的模式进行,在校学生都可以参加,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报考不同的专业水平考试。正如英语专业四八级水平考试那样,对报考也可以做适当限制以避免重复的考察。

同时我们不妨可以将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一些行业职业资格考试中基础专业课程的考试有机纳入到全国统一专业水平考试当中,避免重复考试所造成的时间浪费、考场浪费、监考浪费等情况。

二、应以大学科而非单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

以当前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为例,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史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口译、英语国家概况等等。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作为专业水平考试,只需要三小时就可以涵盖英语专业所学内容。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不妨将其它专业的专业水平考试范围进行合理规划,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以大一、大二或者大三应学所有专业课程作为单次考试内容,节约考试成本,避免课程偏科的情况。以基础性的物理专业为例,我们不妨将高中教育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一级专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所有大学专业都可以报考;而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高等教育理工类基础物理课程作为物理二级专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理工类专业可以报考;将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物理专业课程作为物理三级专业水平考试范围,仅物理专业可以报考;将高等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计算物理、群论等物理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物理四级专业水平考试范围,提供给需要继续深造的物理专业的同学,其它专业以此类推。基础性的专业水平考试如数学,物理,政治,英语,计算机,经济等可以作为很多其它学科的基础。

三、为使高等教育国家统一专业水平考试更专业化,应重新设立考试部门职责

以史为鉴,考试制度发轫于隋唐,一直是古代社会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标准,考试作弊的后果也是动辄流放的重大刑事案件。中山先生也有《五权宪法》之说,即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之外另加考试权。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等准入性质的考试在整个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之对照的是,当前我们主管全国性考试的只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是教育部直属34个单位之一,其权责未免过小。另外教育与考试为同一部门管理,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顾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化考试是一个香饽饽的毒苹果,芸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毕竟没有利益的事情,靠社会自行组织是不能成事的,而牵涉到很多人的利益的事情,公平性就很值得怀疑。否则也不至于国内企业在那么多职业资格考试之外,还要用英语四六级这种相对公平的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考试体系如托福、雅思、GRE等动辄几千的报名费而言,国内考试报名费还是非常低的,而且如果以国外考试体系为标准的话,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公平性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牵涉到东西方话语权问题。

基于以上逻辑,我们不妨改革我们的考试部门,使其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统一安排我们的各种准入性考试、专业水平考试、职业资格考试,避免重复考试带来的考试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将考试中心更专业化,真正起到考试成绩作为各种用人标准的衡量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671-1301216.html

上一篇:以人为本,以提高研究生待遇为抓手,综合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下一篇:关于“优化理工学科学术评价标准”的建议
收藏 IP: 113.104.248.*| 热度|

1 杜学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