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科学迷信(6)补血 精选

已有 8351 次阅读 2013-11-6 09:42 |个人分类:健康之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血型, 补血, 输血, ABO, 配血

寻正

【按:本文发表在《科学画报》2013年十一月版,发表时有删节。】

〖系列导言〗:

信息时代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关医疗保健的各种建议,自封的专家亦爱成天向人兜售健康秘诀,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建议往往带着科学的名义,而事实上其背后可能既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科学实验的验证,往往只是热衷执着于科学概念之一面而不可自拔的想当然。

科学的想当然往往源于西方,但中国本土的提倡者也会推波助澜,有时还会增加传统观念的阐述,以加强此类迷信的说服力。

红色的补血逻辑

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最为感动的一次就是一位中年妇女到医院看望自己生病的姊妹,她详细讯问自己的姊妹是否需要输血。她说,要输就输我的,其他人的,我们不放心,说不定脏得很。没有几家医院会即时采血输血,更没有医院愿意来满足她的“不合理”愿望了。要输血,医院就会采取标准的输血治疗模式,医生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只要血型相合,输其他人的血就可以了,姊妹的血不会更好。

上面场景是少有的普通人凭直觉判断反而比专业人员的更正确的时候。我们所谓的血型配合指的是ABO血型系统的匹配,而ABO血型只是为数众多,已发现的32个血型系统之一。ABO血型不合会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配合ABO血型无非是避免了最严重的血型不合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它血型就会自动相合。也就是说,那位患者家属的要求是合理的,由于亲属关系,她血可能比陌生人的血更与其姊妹相合。

我们对血型体系认识增加,也就导致了补血迷信的破裂,而这个迷信更多地为专业人员持有。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的医生往往迷信输血,一旦病人有贫血的证据,就轻易给病人输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输血并发症。如果一个病人获得了与他血型并不完全相合的血液(在存在32个血型体系的情况下,发生率几乎百分之百),他就会产生针对异体抗原的抗体,如果再次输血时新的血液中有上次输血中的抗原,虽然他避免了ABO不合的速发性的溶血,却有可能发生迟发性的溶血,产生相应的副作用。

基于临床医生的这种倾向,现在西方医院正大规模地修订输血治疗的指南,限制输血的量与次数。在以前10g/L就可以考虑输血,现在则多定为7g/L,并且尽量地采用成份输血,而不是把全血多种成份乱糟糟的“脏”东西一古脑儿地输给患者。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应当树立对输血的正确态度,能不输则不输,千万不要自己主动要求输血,那多半是不合理的。

中国执业者以及普通人对补血的热爱不仅源于现代医学的科学认知,还在于中医传统文化中就有补血这一概念。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血是什么不言自喻,不言自明,因此,他们没有定义概念的习惯,这一习惯导致了后来闭门造车者可以不受节制地扩充概念,直到后来的中医实践者把“血”这一概念虚化,以至于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现代医学有输血补血这一治疗方式,就为补血者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以至于补血成为时尚,成为兜售价值或有或无的产品的工具。

补血的提倡者其实大多针对的还是贫血以及可能造成贫血的状态,比如献血、失血、妇女等。【百度百科《补血》http://baike.baidu.com/view/106351.htm2013年9月15日访问。】不过,基于中医概念,气虚为阳虚,血虚为阴虚,血虚,即贫血,被扩充到了所有类似于乃至于与贫血症状完全不同的疾病状态,有时,不存在疾病状态,但却因为生活压力而精神不佳或者过度疲劳状态,都可能被解释为血虚,补血者则趁机而上,偏方食方满天飞,让人补不甚补。

中国人补血方案千奇百怪,不少流行的方案的根本逻辑却是根据血液的颜色而来的,比如乌鸡、阿胶、红枣、桑葚、枸杞、桂圆之类,都脱离不了这种套路。这些特别的补血食品药品,跟平常饮食中的米饭、菜蔬、以及水果于补血而言,并不占优势。这些方案并无补血功效,反而是国人值得庆幸的,因为胡乱补血于健康并无好处,倒不是咱们口号喊多了,虚不受补。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上的根基,血多(血稠,一般指红细胸)的坏处远远大于血少,因此,我们更多地见到是贫血患者。就象发展中的北京城,车少(贫血)时咱们还能应付,不外乎多开几趟公共汽车,而一旦车多(血稠)了,就到处堵塞,让人苦不堪言,因为解决的办法太少了。多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也一样,堵肺就咳血,堵脑就中风,堵心就心绞,都对病人存在巨大风险。

我们人体针对血液调节是非常精细的,远远超越我们试图改变它的努力,才会让众多的补血方案无害而终,从而让我们得到补血的心理安慰,而同时避免了不需要的补血的危害。

科学的保健没有奥秘,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最佳健康水平。血,除非真有必要,还是不要补的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739434.html

上一篇:科学迷信(5)老来瘦
下一篇:科学迷信(7)八杯水
收藏 IP: 173.17.169.*| 热度|

17 郑小康 王春艳 刘慧颖 陈筝 马亚锋 王龙飞 孙平 姚强 许培扬 罗帆 吕喆 徐耀 anran123 biofans happylittlejoe bridgeneer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